頜情.頜理︰囊腫及腫瘤,究竟有何分別?

頜情.頜理︰囊腫及腫瘤,究竟有何分別?

有一天發覺了下顎的位置腫起來,我到了口腔頜面外科醫生那裏問診。醫生建議我照全口的X光片後,發現下顎的位置有一個很大的黑影,醫生說這可能是囊腫,或者是良性腫瘤。當時很擔心,也猶豫了一會,究竟兩者有何分別呢?

囊腫,是一種良性的病理,定義為表皮細胞組成的一個囊,又可稱為水瘻或水囊。一般而言中間的部份會積滿了液體。由於囊腫內外的蛋白質含量不同,其滲透勢能也不同,慢慢,積水便會由外間滲到囊的中央,引致壓力膨脹。在這種情況下表皮細胞會因壓力而牽引分裂,令囊腫的範圍越變越大。

相對地,腫瘤的病理完全不同,它是細胞核子裏面的一些內在病變,引致細胞不斷漫無目的地分裂,製造出一些錯亂的細胞,從而令組織及器官壞死及衰竭。如果會擴散的腫瘤,便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稱之為惡性腫瘤(癌症或cancer)。而良性腫瘤不會擴散,只會有局部的破壞性。

因為囊腫跟腫瘤的病理完全不相同,一般而言他們的處理方法也不相同。囊腫比較簡單溫和,破壞力比較少,只要把表皮細胞移除便可。一般復發性也低。有時候我們可以把囊腫中間的水放出來,做一個排水的引導造口,慢慢囊腫便會縮小,令日後的手術會更簡單,風險更低。但是腫瘤的處理方法便較為複雜,一般破壞力比較強,而復發機會可以很高。因應不同的腫瘤及它的特性,我們一般會設計較大型的切除,減低復發的機會。有時更要配合其他的治療,例如電療化療等等。

很有趣地,有時科學研究也分不清一些病理究竟是囊腫或是腫瘤。就牙源性角化囊腫(Odontogenic Keratocyst)而言,世界衞生組織在2005年把它改名成為角化性牙源性腫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ur),但在2017年世衞又再改回它原先的名稱:牙源性角化囊腫。他們指出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些細胞裏面的變異是屬於腫瘤類別。但是姑勿論它的學名定義如何,它的臨床特性也肯定是比較有侵蝕性,復發性也較高,所以很多口腔頜面外科醫生也會視它為腫瘤般處理。從而減低復發的機會。

撰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學會會長劉思樂醫生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