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示威以至10.1、NBA風波,新一代的小粉紅在網上洗版愛國訊息,在現實中獵巫式地舉報言論,留學生甚至駕法拉利踩場海外集會。學者指出,中國的意識形態已越來越依賴民族主義,而近年官方動員的群體目標,已從早年以抵制日貨、打砸搶為代表的底層快速轉向中產階級。
擔起輿論戰大旗的飯圈女孩,過往大多是不問政治、只談風月的一代,在2019年卻與民族主義前所未有大合奏,「愛國」何以對他們擁有吸引力令人費解。翻看共青團的微博或能略窺一二:沒有枯燥乏味的官式官話,貼近社會熱點和使用大量網絡語言、卡通與年輕人互動;稱飯圈女孩為「隔壁班暗戀的女生」,讚揚網軍出征歸來是「祖國之光」……黨國一時之間誠如「哥哥」般溫暖貼身,越來越懂得與年輕一代溝通。
過去知識分子曾經期望,翻牆一代在接觸西方資訊後能步向開放,但近年的發展不如預期。內地政治學者吳強則指出,自江澤民時期起培養的民族主義,至今經歷了近20年的發酵;中國的意識形態已越來越依賴民族主義,在其他普世主義、多元價值真空的情況下,民族主義成為普遍的思想、情緒表達,「既是國家意志的表達、也是個人情感表達,成為了中國人對世界、對自身出現法西斯特點的認識論」。
而經過20年發酵培養的民族主義,其中一個尤為顯著的特徵,是官方動員的群體由基層民眾轉向依賴中產階級子弟。吳強指出,觀察早年的民族主義情緒,如2012年反日遊行「打砸搶」、2008年抵制家樂福等,官方動員的主體都是基層民眾。但近年黨國發動的群體越來越依賴中產階級子弟,「中產階級崛起規模是最大的,也是過去30年社會結構的最主要變化」。
另一方面,行政系統也重點動員以中產為主的大學生、留學生群體,因留學生在海外往往感到難以融入,這也解釋了為何「小粉紅」總是不乏留學生身影。
吳強也指出值得注意的一點,即習時代的民族主義政策比江澤民、胡錦濤時期更激烈,出現了法西斯主義及激進化的特點。例如小粉紅過去由共青團主導發動,到今天已變為各個部門介入其中、互相競賽。「相互的話語競賽、動員方式競賽,相互的績效競賽,實際上是激進化的結果」。他認為,現時中國中產階級政治的激進化,一如1930年代納粹德國的社會動員,「是有意識地在向納粹德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