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港獨洗版、到10.1閱兵和NBA風波,內地的愛國浪潮可謂達到了近年高𥧌。小粉紅和網軍們前所未有地大規模入侵各個香港facebook專頁,高歌大一統的紅色文宣。這片民族主義狂熱,背後的人群不再以底層階級為主,而是轉向留學海外子弟與國內大學生。牆內外之間遊走自如的他們,在東西方價值碰撞下確立起愛國者的身份。有分析認為,中國的意識形態已越來越依賴民族主義,當下習時代的民族主義政策比江澤民、胡錦濤時期更激烈,出現了法西斯主義及激進化的特點。
記者 翟中瀅
舊帝吧王先生 「洗版只為施壓」
這名90後帝吧老網民大學畢業,現於北京從事視覺傳媒編輯工作。不同一般想像的愛國網軍,在面對來自立場南轅北轍的《蘋果》採訪要求,王先生顯得相當主動。在充斥着「China No.1」、「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訊息的網軍微信群裏,他第一時間問記者想了解甚麼。而在對談中也沒有一絲狂熱與暴戾之氣,倒顯得有些小心翼翼和戒備。
在組織龐大的芸芸內地網軍中,繙譯、控制評論、舉報、製作文宣圖等各司其職,王先生負責整理中英對照文宣,在YouTube評論區控制輿論走向,「就是一些澄清」。他數年前開始翻牆,自6月起已關注反送中運動,初期認為逃犯條例與內地關係不大,「畢竟是一國兩制」。但後期眼見「所謂大台(連登)將焦點移到陸港矛盾上」、示威者打大陸旅客等現象頻生,「覺得有點過了,有點偏離整個運動」,他感到難以接受才出征海外。
在facebook、Twitter着手打擊散佈虛假訊息、刪賬號後,王坦言不能「刷太多」,每日會在不同平台、用不同賬戶發佈數十條帖文,「換一些設備去登錄,大概(一天花)兩三小時」。不過,牆外的人多半對鋪天蓋地的紅色文宣、高度重複的「祖國母親論」感到難以理解,甚至視之為洗腦、無知的表現。王承認,洗版並非讓兩地民眾互相理解,而是讓別人感覺到網民力量,「讓他感覺輿論,讓他的言論稍微注意,其實就是讓別人感受到壓力」。
這種用洗版(內地稱刷屏)攻擊討論區的出征文化,最早出現於十年前。當時只是涉及百度不同貼吧之間的紛爭,直至2016年才發展到牆外,如周子瑜事件、2018年瑞典「辱華」風波等,涉及的都是主權、國家利益問題。「國內群體間會有不同的意見紛爭,例如「地域黑」和互相貶低,但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問題,這些群體就會矛盾一致對外」,王說道。
所謂的「地域黑」,多數是因對其他地域不熟悉而產生偏見。例如內地人經常恥笑河南人偷井蓋;有段時期東北人在海南偷水果,人們便嘲笑東北人好偷盜,「把一個人的行為放大到整個地區」。王認為中國官方6月初期絕口不提香港示威無可厚非,皆因網絡是黑暗森林的區域,多噴子(用攻擊語言謾罵者),「政府知道民眾會有這種很常見的行為,如果不想加深陸港之間的矛盾,所以不公佈太多的消息,以免導致地域黑。但是當你們衝擊中聯辦的時候,這個事情已經完全改變了」。
贊成建牆:不必看太多
在防火牆隔絕資訊、官方連月來放大渲染示威暴力下,內地網民的反港反民主情緒達到巔𥧌,甚至動輒便將香港示威就與港獨、顏色革命等劃上等號。王先生對防火長城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見解:「看一看現在洗版的速度和樣子,我看這個(防火)牆還是有必要建的,有一部份人不必要讓他看太多東西」。另一支持建立防火牆的理由,是青少年世界觀並不健全,不懂得辯證思考,如果接觸太多西方抹黑中國的言論,「會單方面地想而不會思考」。
他以新疆為例,聲稱外國記者沒有到新疆實地體驗民情,描述的集中營與現實有偏差,「我們有人去旅遊,那邊並不是(集中營)的樣子」;又指政府強力鎮壓的是暴亂分子、而非普通民眾,「(外媒)用所謂的自由、民主去定義我們政府不道德」。當中國網軍遠征海外做文宣,西方卻又單方面封鎖社交賬戶。「其實有些賬號並不是bot(機械人),只不過他們發的訊息比較多。有一些對中國利好的消息或視頻,訪問量被fb強硬削減粉絲、移除關注」。
王先生說,翻牆讓他更明白外媒對中國的態度,「以前我不太確定(愛國),但是只能說到外面看的時間久了,我現在算是一個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