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憲 屢解危機

君主立憲 屢解危機

一場沒有流血的軍事政變,1932年推倒了屹立泰國七個世紀的君主專制統治,為君主立憲制度打開序幕,但泰國王室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未有動搖;即使這數十年來軍方策動過19場政變,當中12場得以奪權,泰王的國家元首之位仍穩固,在團結並穩定社會擁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需政治中立

根據泰國憲法,泰王為國家元首,所有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皆在他的名義下運作,所有法案形式上要經他簽署,他也會按着總理的建議命名部長級官員,但王室發揮這些功能時完全不帶有決定權,要持守政治中立或居於政治之上。但泰王的權力不只限於儀式上或程序上的功能,他仍享有被諮詢權、鼓勵權和警告權。

在有必要之時,如泰國陷入政變,君主需要行使他的道德權威去確保國家穩定,包括給予政府建議,但他須留意不能越過政治中立的界線。1992年,將軍蘇欽達未經選舉而直接由軍方委任成總理,觸發民眾上街示威,蘇欽達遂派兵血腥鎮壓;當時泰王蒲眉蓬召蘇欽達與民主派領袖盧金河對話,蘇欽達最後辭去總理,結束這場「黑色五月事件」。而1973年的泰國學運中,軍事獨裁總理他儂以軍隊鎮壓反政府學生示威,蒲眉蓬再次出手調停後,他儂請辭,軍政府的內閣解散。
《蘋果》資料室/泰國外交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