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北愛衝突研究發現警察殺人最傷經濟

【財經專題】北愛衝突研究發現
警察殺人最傷經濟

本港警暴加劇,催淚彈遍地開花、警車撞示威者,甚至企圖實彈射殺年輕人,港股昨日亦隨即大跌逾700點。有經濟學家分析早年北愛爾蘭警民衝突的情況,並指研究發現警察每殺一人,該國GDP平均跌0.054%,是影響經濟的主因。
記者:孫樂祈

本港情況令人聯想起60年代起的北愛爾蘭衝突,當時以當地人為首、主要信奉天主教的「共和派」及主要信奉新教的「保皇派」出現對立;宗教、政治權力及北愛警隊成為衝突軸心,前者認為警察濫權,要求解決警政問題;後者則支持警察。北愛運動持續三十年,造成逾三千人喪生,死者主要是平民,最終衝突於九十年代末才平息。

影響遠較示威者破壞高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梁天卓指,他分析一份研究北愛的報告,指當年的警暴問題,對北愛帶來的GDP影響,遠較示威者破壞為高。

該份報告於2012年、由倫敦大學客席教授Richard Dorsett發表,報告估算出警民衝突導致北愛的GDP下降了15%至20%。

梁天卓指,報告中有細分各類事件對經濟的影響,其中各方陣營殺人,帶來的影響都有所不同,「北愛分離主義、Loyalist(類似香港藍絲)、警察都有殺到人。如果由警察造成,GDP會跌0.054%,另方面如果由示威者造成的每一宗死亡,GDP跌0.017%,兩者差距有成3倍。」若直接套在香港,去年統計處公佈GDP為2.85萬億,即警方每殺一人,會令GDP下跌15.4億,而昨日港股已率先下挫。

另外,每100宗「shooting」(射擊)會導致GDP下跌0.02%,「無寫明是否只計真槍,又或計入橡膠子彈、海綿彈。70年代最多試過開一萬槍,即是GDP因此跌2%,比率都唔細。」至今每一次示威,警察都開槍,已難以統計數量。

每噸炸彈 GDP跌0.09%

炸彈亦有影響,單位是以噸計,每噸炸彈影響0.09%的GDP,當年曾有一個半噸的炸彈在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地區爆炸,不過在香港暫時未見有大量炸彈爆炸。

報告中還有另一發現,1996年以後,槍擊、死亡數字就再無對GDP產生負面影響,梁天卓認為,「可能傾緊和談,97年就停火,開始有和談,個時機幾夾。」最終於90年代末,北愛自治政府、愛爾蘭政府及英國簽訂《貝爾法斯特協定》,協議解除衝突,包括恢復權力共享政府、成立地方議會、改革警隊等,當時前港督彭定康獲任命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警隊問題,改革後北愛警隊問題亦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