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約束三小時 從業員:生不如死 院舍支援自主生活 長者鬆綁拾尊嚴

體驗約束三小時 從業員:生不如死 
院舍支援自主生活 
長者鬆綁拾尊嚴

【本報訊】不約束、不卧床和不尿布,晚年生活自主,這種起源於日本的自立支援照顧模式,近年在台灣掀起革命,香港有院舍試行兩年,被綁長者大幅下降65%。惟自立支援在香港仍是起步階段,近日有社福機構舉辦培訓課程,36名安老業從業員被蒙眼、綁手、束腳,體驗三小時沒自主的生活,終明白長者晚年被綁,比起坐監更可憐,「真係冇乜人生樂趣,生不如死」。
記者:王家文

36名安老業從業員初嘗被約束的體驗,從而反思自立支援照顧的重要性。李家皓攝

學員分批坐在輪椅或躺在瑜伽墊,工作人員先為他們戴上眼罩,再用透明膠紙將雙手交叉綑綁,部份跟輪椅扶手綁在一起。雙腿也被約束,無法屈膝或伸直。開首半個鐘,學員阿簡不時擺動身體,磨擦背部,「我想郁少少,驚一陣會痲痹」。另一學員Jason坐在輪椅上突然被推走,「都唔知喺邊,又冇溝通,有啲驚」。

不能動、不能喝、不能如廁,被約束接近三小時,始能解綁,學員譚凌霖忍不住流淚,「好唔開心,好似好辛苦、好絕望,冇乜辦法回復我本身可以好舒服、好自由活動嘅能力」。她是安老院院長,體會更深,「啲老人家就咁樣綁住,我覺得好慘、好辛苦,希望佢哋唔會再被綁住」。

提倡不約束 不卧床 不尿布

36名學員來自23間社福機構,大多從事安老業,有社工、物理治療師和前線照顧員等。現職治療師助理的阿簡入行10多年,早年在安老院工作都要落手綁長者,最常用俗稱「波板糖」的約束手套,「綁完波板,再要綁喺凳度」。這次換轉自己被綁,行動受制限,她形容比監倉更沒自由,反思很多,「雖然醫護上係安全啲(約束),但冇晒人生樂趣,係咪一定要咁做呢?」

培訓課程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主辦,服務總監唐彩瑩表示,希望透過體驗培訓,把自立支援照顧模式帶進業界,提倡不約束、不卧床、不尿布,協助長者提升自主能力,「過自己想過嘅生活」。自立支援概念源於日本,近年台灣也推廣,她指前年從兩地取經後,便於機構轄下院舍養真苑試行,今年更擴展至長者日間中心。

勤運動 八旬婦棄輪椅代步

「坐輪椅要綁住梗係唔舒服啦。」80歲鄭婆婆前年入住養真苑,起初經常卧床,吃飯也要在床上,且不願走路,以輪椅代步。後來院方安排她參加自立支援先導計劃,每天坐椅2至6小時,鼓勵她多做運動。現時她每周健身兩次,又改用助行架走路,「𠵱家從房到飯堂,基本上都唔使人陪,自己行」。

養真苑院長林麗鈿說,試行計劃初期,前線照顧員和護士都擔心問責,「跌親邊個孭?」家屬也猶豫,「唔好搞咁多嘢」,但當成效漸見,管理層也放權執行,員工和家屬都開始接受,甚至主動建議合適的長者解綁。現時全院只17人需穿上手套、安全衣或防滑褲等約束物,較兩年前48人大幅減少65%。

她強調,自立支援非單純三不,需有配套實行,如長者半夜起床上廁所,容易跌倒,究其原因是雙腿乏力,故應加強其下肢訓練,「唔綁佢,就係等佢行多啲,多做運動」。她說,有長者一直想親身去櫃員機提款,但不良於行,鼓勵他多做運動後,近日終於成功,「佢真係好開心,自己起身放張卡入去,自己撳錢」。

林麗鈿不諱言,以前的模式是長者要等人照顧,但自立支援的目標是改善長者的自理能力,在晚年有尊嚴地生活,「佢哋做得到,就盡量畀佢做,做唔到,我哋就協助佢做得到」。唐彩瑩也說,過度依賴專業指導非最理想的長期照顧模式,現時還原基本,由改善飲水、吞嚥及走路等做起,把生活自主權交給長者,「如果要向呢個方向,今日就要改變」。

有院友因要插胃喉,故要戴手套束縛以防不慎拔喉。

以前經常卧床的鄭婆婆,現時已經習慣用助行架走路。黃雲慶攝

長者晚年不一定要被綁被照顧,多做運動後,也可有自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