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推廣零約束 免掙扎釀意外

台推廣零約束 
免掙扎釀意外

【本報訊】自立支援概念源自日本,近年開始引進台灣,提倡不約束、不卧床及不尿布的照顧模式,改善長者的自主能力及生活質素。現時台灣有逾2,000間安老院,當中5%約100間採用自立支援模式,雖然未算普及,但台灣政府已將「零約束照顧」納入長期照顧目標,並成立委員會,制訂自立支援的操作手冊,計劃明年推廣給機構作參考之用。

「綁的時間越長,才體會到老人家被綁時的感受」。從事安老業逾20年的廖志峰(圖)是台灣自立支援學院副院長,早前應邀來港協助舉辦培訓課程,其任職的同仁仁愛之家是台灣最早一家院舍引入自立支援照顧模式。他說最初要求員工交出被約束長者的名單,只得出「53」這個沒意義的數字,後來再要求詳列被約束部位及原因,結果名單不足20人。

落實基本照顧更重要

「因為他們回頭再思考,有些長輩根本不需要約束」。廖志峰說,實行不約束初期,照顧員最擔心發生意外,「誰來負這個責任?」但解綁後才發現,意外源於綑綁,「因為大家都反抗,他們想鬆綁,不舒服就發生危險,越綁越嚴重」。他指當長者解綁不成,「怎樣去要求都沒有用」,就會自我放棄,「沒有求生的意欲」。

零約束只是第一步,廖志峰指落實基本照顧更重要,包括訓練吞嚥功能和站立走路,「養份到位,身體狀況就會慢慢改善」。他強調,照顧跟治療本身不是要取代長者原本的生活,反而是與長者的生活接軌。如在台灣,住院長者都很想回家,「回家是一個動力來源」,長者便會想提升自己的照顧能力。

反觀香港,廖志峰指安老院舍不足,輪候時間長,加上高度專業化都窒礙自立支援的照顧模式,如安老院多數依從醫院的規矩,「專業怎麼做,就等於怎麼做」,而非從照顧長者生活作出發點。他坦言,過去幾年民間推動自立支援照顧漸見成效,才促使台灣政府改變政策,惟香港只剛起步,「要影響政府相信沒那麼快」。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