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魔杖競技突受注目 - 喬靖夫

MONDAY:魔杖競技突受注目 - 喬靖夫

這兩、三個月以來,我擔任助教的菲律賓魔杖(圖)團體突然參加者暴增,不用說當然是因為香港近期的暴力威脅逼在眼前,特別是7.21元朗襲擊,當夜我一邊看着新聞,手機一邊震動不停,都是有人馬上私訊問我上堂的事。魔杖除了是一種兵器格鬥武術,也發展成運動競技,在香港暫時我們是唯一辦魔杖比賽的團體,執筆本文時我正準備為次天的第10屆賽事擔任裁判。這比賽年度一屆,也就是說我們推動了這種競技10年了,時間過得真是太快。

從創立這個魔杖團體開始不久,我們就覺得很需要辦比賽,因為深知沒有搏擊競技性質的武術,比較難推廣,學員往往需要一些實際目標,推動他繼續練下去,運動化是必要走的其中一個路向。在香港推動不是奧運項目、非主流的運動其實很苦,沒資助,沒任何政府支援,去外地參加世界賽事更是全自費。我們在2016年就在宿霧的WEKAF世界魔杖大賽打了個金牌回來,是首個香港選手在這比賽奪冠,但是獲得的關注還是不太多,結果卻因為市民恐怖受襲這樣的事件,產生了最大的推廣效果,這並非我們樂見的結果。

正因為武術運動有「戰鬥」這個因素,在設計競技方式上也有特殊的考慮。一般運動比賽的設計只要達到有趣、平衡、公正、安全等因素就成功,但武術的對打競技,某程度還是在表達該項武術的實戰性,甚至可說比賽是在模擬真實戰鬥情景。

我們辦這個香港魔杖比賽也是有獨自的賽例,跟菲律賓的不一樣,最初很簡單就是按照我們一群師兄弟平日練習對打的模式去設計,後來幾年都在不斷修正,例如把比賽時間縮短了,雙方在較短時間內爆發比拼,而不是演變成耐力的消耗,這比較接近真實的兵器格鬥。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