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來的那一天,花兒靜靜在窗台上,爸爸哼歌哄弟弟睡覺。媽媽幫我做了早餐,親親我的鼻子,陪我走路上學。那個早上,我認識了火山,唱了一首蝌蚪變青蛙的歌,還畫了一張小鳥的圖。然後,午餐一結束,戰爭就來了……」這是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的開端。
這故事源自2011年,敍利亞人爭取民主改革,最後招來連串鎮壓,在局勢惡化下內憂外患終於導致超過600萬人痛失家園,人命傷亡不計其數,550萬國民被迫流亡海外。根據聯合國的數字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然而,2016年春天,英國政府卻拒絕收留3,000名來自敍利亞的難民兒童。國會向這群無依的小孩關上大門,原因竟然是學校課室沒有足夠的椅子。當時,曾榮獲《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獎的英國繪本作家妮可拉˙戴維斯(Nicola Davies)感覺政府的決定讓她蒙羞,提筆寫下《戰爭來的那一天》。之後將詩作配搭一張空凳插畫於《衞報》(The Guardian)發表;作品刊登後,逾千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故事,網民更向孩子伸出援手。
港產玻璃心 請你食放題
2019年鏡頭轉向本地「逆權之夏」,全球見證了中港意識形態之間如隔着一條鴻溝,分別在於香港人的血液裏,除了民族和種族,還有「民主自由」。
這段日子,香港人認識到只要因為一句說話讓警察不快就會招來亂棍招呼,催淚彈放題,還有橡膠子彈、布袋彈等接踵而來,大家終於見識到原來玻璃心不單止是鄰國特產,我們也具備百分百由香港製造的土產!在這亮麗的城市景觀背後,原來充塞着你我無法想像的問題,包括政府警察勾結黑社會、警方濫暴,無能政客用武力方式解決政治問題等。雨傘運動已讓大家嘗到槍打出頭鳥式鎮壓,今次在無路可退下,再無領頭羊,群眾學懂不割席不指摘不篤灰,縱然不滿對方,大家也會牽緊對方、堅守信念。抗爭者於無形中建立了一份依賴、互相信任的默契。
我們都曾被子彈橫飛血腥暴力的畫面震懾得不懂反應,儘管大部份人都手無縛雞之力,都不能倖免經歷人生中第一次在長槍警棍下,發力前衝,飽嘗催淚煙與水炮車的威力。在這過程中,大家變成命運共同體,雖然身份各異,卻同歌同哭,事實上,只要你曾身處其中,都可以為這風景畫加上一筆!風景畫除了港警紅了眼的暴戾,也有人性光輝的一面,忍辱負重背後,目的都是想博取一個有光明的未來,一個生命能受尊重的家園。可能你同我一樣,軀殼早疲憊不堪,心裏不斷反問「這世界到底有多糟?當權的到底有多壞?」過去的日子,我不斷安慰自己最糟的可能已過去,但結果是令人更驚怕的場面還在後面不斷上演。
多一支鏡頭 多一份真相
看過《戰爭來的一天》這難民兒童故事,我開始有了新想法,苦難裏頭也該有人們良善的力量。問題僅取決於一瞬間的念頭,如果你相信我們沒那麼壞,這世界可以更好,若然你對故事裏的孩子獲得椅子而感動,那麼,你我都可以成為傳遞這故事的一員,如果一張椅子能鋪成一條道路,那麼,多一支鏡頭就是多一份真相,於是我決定上前線採訪人物故事。煲底下大家以真面目相見之日何時來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炮火雖然留下苦難,在它背後還有你我不會放棄生活的勇氣!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