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
談生死有命,飯桌上新相識的風水師談到年輕時為餬口當上建築工人,失足從十幾樓直墮,當時腦海閃着人生就此game over,落地時恰巧被一堆建築物料卸了力,工友們嘖嘖稱奇,把輕傷的他當神人看,向死而生的當事人卻從此扭轉人生觀。
在人生終極問題上,不同人各有態度,高度濃縮了各自的文化和信仰。中國人講「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古代人動輒守孝三年,之後生死忌祭、清明重陽掃墓敬親孝祖是風俗;近代也有人把逝去的摯親容貌紋在身上,甚至將骨灰製成飾物常伴身邊。澳洲北端的阿納姆地(Arnhem Land)原住民,卻持相反意見,在他們的信仰中,喪禮就如書本最後一頁的終極句號,之後再也不應提起或緬懷故人。
保留遺像 靈魂難安息
「真˙人死如燈滅」反而源於他們對來生、靈魂終極歸屬的信仰。原住民認為若不斷提起故人甚至保留他的遺像,逝者的靈魂便不得安息,忙過關公、煩過你老細,試問逝者怎能安心與祖先神靈們團聚?
看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大師: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家」展覽,從樹皮畫看到原住民的生死紀錄,他們最初沒有文字,無法以文本形態記錄歷史,繪畫一直代替手寫語言,畫作的符號與圖騰成為遠古時代的IG與facebook。其中展館便有敬告牌特別溫提原住民,展覽有提他們祖先的名字(猶如劇透慎入的提示功能)。
身處無人島嶼,與河灘、雨林、大草原與懸崖峭壁為伍,原住民以烘乾壓平後的樹皮當畫布,以赭石、高嶺土和碳為顏料,把頭髮、袋鼠毛、植物纖維等作為畫筆創作和記錄,最有趣是他們連國徽、銀河想像、情信、詛咒情人書都洋洋灑灑畫在樹皮上。
頭骨畫圖紋 象徵淨化
其中烏拉碧蘭創作的《葬禮》,便畫了當地人常用的樹棺,從種種儀式中得見原住民對葬禮的重視,而這些樹皮畫也理所當然的變了一幅幅「神聖藝術」。阿納姆地原住民一生中,隨年齡與知識增長,會不停參與祭祀活動,樹皮畫上的圖紋在祭祀中也會畫上參與者的身體,經由這些圖紋,賦予他們創世祖靈的力量,所以他們的樹棺也繪上了無數圖紋。
在生命的終點,這些圖紋會再一次畫在遺體上,以確保亡者的靈魂會安全回歸他們神聖的故土。喪禮是人生最後一程,是逝者與活人的告別了結?對於阿納姆地人而言,這才只是個開始。
下葬數年之後,待肉體自然分解,逝者的骸骨會被重新取出,在頭骨上畫上神聖圖紋,象徵着「淨化」,再與骸骨綁成一包,放進畫有同樣神聖圖紋的空心樹幹棺木之中,這才是葬禮的真正開始。所以逝者會經歷下葬、入棺,待葬禮真正結束時,裝有骸骨的樹棺會直立在祭祀場地,然後逝世無名,在世無痕。
此刻,我想起最豁達的莊子的主張,對於死亡,不應恐懼,但也毋須歡欣。「不知悅生、不知惡死。」這趟旅程若說開心,就是無負這一生……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