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3.8%,創七年新高。按分類表現計,豬肉價格上月升幅達101.3%,仍是中國通脹持續上漲元凶。內地豬肉價格高企,本港市民也要「捱貴豬」。
記者:伍詠雯
國家統計局昨公佈,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升3.8%,是2012年以來最高,升幅遠超市場預期的3.4%,其中食品價格按年升15.5%。1月至10月平均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去年同期升2.6%。
港人也要「捱貴豬」
按各類商品及服務價格表現計,食品煙酒類價格較去年同期升11.4%,新鮮蔬菜和鮮果價格分別按年跌10.2%及0.3%,因內地供應仍充裕。
肉類價格升幅最顯著,豬肉價格較去年10月大升101.3%,牛肉及羊肉價格則錄20.4%及16.1%漲幅。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沈贇指,食品中以豬肉價格升幅最高,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總升幅近六成。
內地豬肉價格升高,本港豬肉價格亦難逃急升厄運。食環署數據顯示,本港10月每日平均活豬拍賣價最高價為3,639元,較同月最低價高1,009元。10月每日總活豬供應(包括內地進口活豬及本地活豬)為1,765隻,按月減少34隻。
香港是人均肉類消費量最高地區之一,特別是豬肉,其價格直接影響市民消費支出和經營收入。
專責厨房入貨的資深厨師阿森指,現時豬肉價比數月前平均高三成至逾倍,「瘦肉之前30、40蚊1斤,如今要70、80蚊。靚啲嘅排骨要120蚊,之前90蚊就有,貴咗好多」。
銀河證券研究院分析認為,中國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續升,是典型結構性通脹,不是普通通脹。另一方面,中國卻面臨經濟下行壓力遞增,料有機會再調低中期借貸便利(MLF)或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放水與否陷兩難
彭博經濟學家曲天石評論文章指,中國通脹數據持續高企,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持續下滑,兩項數據走勢背馳,反映中國經濟面臨通脹放緩、甚至通縮風險,是「放水」還是「不放水」,人行貨幣政策陷入此兩難局面。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10月通脹創七年高,但10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按年跌1.6%,高於9月份錄1.2%跌幅,亦多過市場預期跌1.5%。人民幣滙價方面,在岸價和離岸價上周五收市企穩。彭博數據顯示,在岸價人幣兌每美元收報6.9959,離岸價人幣兌每美元收報6.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