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親手栽種的新鮮咖啡 - 坪原猴

【越陌度阡】親手栽種的新鮮咖啡 - 坪原猴

小時候喝的第一杯咖啡是由馬來西亞親戚帶來香港的手信,還記得母親用自己手工做的布袋濾隔沖泡,看着沖下來的黑色湯液弄得一屋生香的情景。爸媽只知那是家鄉特產,沒有小孩子不能喝咖啡的意識,所以全家都會一起享用加了糖的黑咖啡,非常滋味,也奠定了我只喝黑咖啡的習慣,可是當手信喝完之後便沒有機會再品嚐咖啡的美味了。

到我再次喝咖啡的時候,已是上中學後的事情了。初中時,老哥要一邊工作一邊應付外語試,便經常帶一瓶超市買到的即溶咖啡,晚上便會跟兄弟們喝上一杯便宜貨色,但對窮農家的孩子來說,卻仍是心滿意足的美味。

到了八月,纍纍的青色果子已長得很飽滿。

入秋之後,咖啡果子便紅熟了。

扮牛仔 營火上煮咖啡

我家是福建人,平常喝的都是鐵觀音跟茉莉花茶,對咖啡一無所知,甚至曾經以為世上只有即溶的咖啡,自己開始沖泡咖啡是到了畢業以後,那時經常跟三兩好友在野外露營,漫漫長夜,星月之下,營火邊旁,年輕好友談理想說心情。可能大家都是「小大人」了,又受到當時牛仔香煙廣告的影響,朋友們都抽起煙來,但我卻是受不了煙味的一個,惟有負責學牛仔在營火上煮咖啡了,也因為在這種浪漫場景之下生出咖啡癮來。以「摩卡壺」跟「土耳其」方式煮咖啡成為我的習慣,因為這兩種方式都適合以不穩定的柴火烹煮,而所用的都是易於捬帶的金屬壺,但香港那時仍未流行喝研磨炒製豆的咖啡文化,只有購買預先研磨的真空包裝咖啡粉。又過了幾年後我開辦農場之後,不時在農場煮咖啡,跟一眾農友和過訪的朋友分享,大家便給我帶來不同國家的咖啡作手信,農場周末的午後便成為大家喝咖啡的場所了。

除了能喝到不同的咖啡外,也因此而得到兩株咖啡樹苗,我知道咖啡樹要栽在熱帶高地,潮濕而溫差較大的地方,便嘗試在農場找一個適合的地方栽培。雖然我的農場位於低地,但水源位置有一株大樟樹庇蔭着的小樹林,就算是夏天也非常清涼,冬天又可躲避霜害,東面的陽光和藹地照射着咖啡樹,林蔭也把正午及西曬的毒太陽遮蔽,剛好是栽培林蔭咖啡的好地方,幾年後咖啡終於結出紅紅的果子了。

入秋結漿果 味道甜甜

每年的四至五月,雨季初來便是咖啡開花的季節,咖啡是茜草科的植物,開的是環簇生於葉梗間的小小白花群,散發着淡淡清香。到了六七月份便看到小小的青色果實,要再等到入秋的十月份才會轉為紅色的漿果。那些咖啡果吃起來甜甜的味道很是不錯,可是沒有甚麼果肉,還是裏面的兩片半圓小種子誘人,因為那就是咖啡豆子了。第一次收成咖啡豆時當然滿心歡喜,依照網上的說法浸泡發酵讓豆果分離,再曬乾成咖啡原豆,可是完全不懂炒製,全都苦苦的不能入口,那時有位咖啡迷農友拿了些回去炒製再帶回來給我們喝,才品嚐到自家產的咖啡呢,可謂我歷時最久最多波折才享用到的農產品。

大家可能會問我自己栽的咖啡風味如何,我不是甚麼咖啡達人,不敢亂說,硬要評論的話,味道仍是不錯的,比我在當年(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在市面上買的一般原豆要美味得多,經朋友提點,那是因為以前市面上進口的豆子可能已經陳化太久,品質難以保證,而我自栽的咖啡可是第一手出產,自然新鮮得多。終於喝到了新鮮自家製咖啡了,但這才是我真正的咖啡歷程之始,因為就這兩株咖啡樹和豆子,慢慢地認識了一夥咖啡達人,學了更多的咖啡知識,及後的故事便留待下一回再續。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