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星期,有不少病人患腸胃炎。
很多人以為夏天是腸胃炎熱門季節,因為天氣熱,食物容易變壞。但每年入冬,都會遇到腸胃炎小高𥧌。引致急性腸胃炎的兩種病毒,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都是冬天比較活躍。這兩種病毒,傳染性非常高,容易引致學校和院舍集體爆發,亦常常同時影響家庭成員。幸好輪狀病毒只集中影響嬰幼兒,因為5歲後大部份人都已經曾受感染,有基本抗體。
另外,天氣轉涼,大家都去打邊爐。打邊爐好像和腸胃炎直接拉上關係,大家彷彿認了命。其實,打邊爐理應比食生蠔、魚生、甚至沙律安全。會容易引致腸胃炎,主要是紀律不夠和技術不足。處理食物有安全守則,特別是生、熟食品的分隔。記着幾項關鍵重點,老老實實執行就可以減少腸胃炎。至於技術問題,略為複雜。你可不能期望一位從不下廚,對食物和烹調方法毫無認識的人士,忽然能掌握各種鍋底的溫度,和不同食物種類、大小所需的時間。舉幾個例:很多人知道豬肉要煮熟,但雞件的要求也很高,要內裏溫度達75℃以上。蝦肉易熟,但整隻生蝦下鍋,蝦頭要幾倍時間。整塊牛扒中間可以靠生,但牛肉丸和免治漢堡扒一樣,牛肉表面細菌已裏外混和,要整體煮熟。雲吞水餃比你想像中難熟,所謂浮面就可以食,並不可靠。
不少人還停留在是某些食物會引致腸胃炎的階段。總有病人投訴:「我明明無食錯嘢,點解都會腸胃炎?」當然,有些食物是高危,例如生蠔、壽司。原因是帶菌的機會高。但其實任何食物,只要受污染,都可以引致腸胃炎。常見例子是處理食物人士帶有病菌、器皿和食具不清潔。所以同枱食飯,也真的可以各自修行。例如同食一道白灼蝦,可以是只其中一隻蝦帶菌且灼不熟;亦可以是其中一位食客的碗沒洗乾淨,再經室溫存放半天,於是帶有大量細菌。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熱騰騰的食物,怎麼也可以引致腸胃炎?雪櫃裏的隔夜餸菜,明明已經完全煮滾,吃了卻差不多立即上吐下瀉。原因是腸胃炎可以由細菌分泌的毒素引起,而某些毒素,例如金黃葡萄球菌毒素是耐熱的。所以,假如食物含有這些毒素,就算將食物完全煮滾,也只能殺菌,並不影響毒素,進食後一樣會引致腸胃炎。
還有,腸胃炎病徵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致,不一定是感染。例如,不良火鍋店用的工業用油、和之前引起風波的超市油魚等。藥物也是常見原因,例如抗生素和治療痛風症常用的秋水仙鹼。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