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Infographics元祖《北齋漫畫》 - 劉細良

【讀書好】Infographics元祖《北齋漫畫》 - 劉細良

【讀書好】
走過葵芳連儂牆,最吸引我的不是巨大萬聖節壁畫,而是一張關於7.21元朗警黑勾結襲擊市民的大型infographics海報,我們做過《壹週刊》的都知道,圖解新聞並不容易,要將資料消化、簡化及圖像化,需要有觀察力、理解力及視覺表達力。這張海報令我想起了二百年前的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從今年開始,日本護照採用了大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作為內頁的視覺設計,日本人真的幸福,可以經常欣賞到自己人的偉大作品,不知香港即將更換的特區護照,除了政治徽號,國旗區徽及區花之外,還會有甚麼新花樣呢?

視覺狂熱分子

北齋是日本最受世界推崇的藝術家,一生創作不絕,作品流入歐洲,影響了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德加及梵谷等人。他不但作品受歡迎,其創作生涯更是充滿傳奇。身為畫家,名字本身就是品牌,但他竟然改了30次名,搬家93次。他是個商業畫家,作品在他生前的江戶時代已經受到追捧,但生活卻很拮据。令他名垂青史的作品《富嶽三十六景》,是從不同季節、角度表現富士山,竟然是他70歲的時候開始創作,他說:「我從六歲就開始喜歡臨摹,到了50歲左右作品就常出版,但直到70歲都還沒畫出甚麼值得一提的作品,73歲時約略掌握了花草樹木的生長、蟲魚鳥獸的結構,希望到了80歲時會有長足進步,90歲時更能參透萬事萬物的原理,到100歲時達到藝術爐火純青的境界,110歲時信手拈來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事物。」1849年,90歲的北齋在彌留之際說:「要是老天讓我再多活10年,甚至多活5年,我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了。」他一生狂熱地創作,至死方休,堪稱「畫狂」。

資訊的趣味

除了浮世繪版畫外,他的另一作品《北齋漫畫》,比《富嶽三十六景》更為有趣,更加傳奇。這套作品由他55歲出版第一集,最後第十五集在他死後才面世,中間經歷了64年。作品當時稱為「繪手本」,即教人畫公仔的工具書,但因內容新奇有趣,變成了「江戶生活圖解百科」,今天叫作江戶時代最強infographics。例如「錢湯」一章,畫面是洗澡地方的各式人等,「胖子」、「瘦子」就是肥瘦人的百態;「風」就是用各種人物被風吹的狼狽相。更厲害是他記錄了當時江戶生活的器具:食具、煮食器皿、工匠工具、騎馬裝備、武士盔甲、甚至是火槍解剖圖。我在大阪美術館看過原版作品,書的大小如今天日本商業漫畫,不知他怎麼可以畫出如此細緻,又充滿生命力的人像來。《北齋漫畫》由1814年初編面世起計,二百年來不斷再版印行,至今未衷,可算是最長銷售期的漫畫。

北齋作品吸引力之所以持續兩個世紀,除了取材具有歷史價值,還有他幽默風趣及細緻深入的觀察力。日本浮世繪風格講究師承門派,喜多川派要遵從喜多川歌麿的畫法,歌川派則跟從歌川廣重的畫法,追求個人創新不容易。大家見到浮世繪美人像,木無表情千篇一律,沒有喜怒哀樂可言,像人偶一樣。但《北齋漫畫》的人物,表情動作均十分生動,甚至可以猜測到畫中人的性格。例如他畫一排和尚在念經,各人表情不同,一看就知道誰人在hea做、誰人在認真。

如果,下一次經過葵芳連儂牆,見到一幅一幅香港人百態,刻劃這五個月來抗爭者的神情、動作及場景,這會是媲美《北齋漫畫》,流傳後世的《香港人百態》。以香港人的熱情、能力及決心,這絕對可以做得到。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