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築地」獨攬七成批發量

「港版築地」獨攬七成批發量

有「港版築地」之稱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佔全港逾七成海鮮吞吐量,一年處理高達三萬噸冰鮮魚及活魚,批銷生意額高達25億元,是目前全港七個魚類批發場中最具規模,相比筲箕灣、觀塘、長沙灣、青山、大埔及西貢,香港仔魚巿場批銷的海產種類更多元化,活海魚、淡水魚、貝介類等海鮮應有盡有。

美食區計劃被指官商勾結擱置

香港仔魚市場於1950年設立,取代當時在堅尼地城的魚市場,至今有近70年歷史,總面積15,770平方米,由魚統處負責經營,目前場內共有34個活海鮮批發區域。早於2011年,政府擬將香港仔魚市場毗鄰的1,400平方米用地,發展成海鮮食肆,仿效日本築地市場,將批發市場發展為即打撈即烹煮的海鮮市場,但旅遊事務署完成研究後,認為受地理限制發展規模細,商業潛力不足而擱置計劃。

至2013年,當時政府提出18區每區撥款一億元推動社區重點項目,南區區議會重提於香港仔魚市場發展中式食肆,當時區議會構思在香港仔海濱長廊設立海鮮美食區及設露天茶座,但最後因計劃被指官商勾結,在區議員大力反對下無疾而終。

不過,有34個海鮮批發區域的香港仔魚市場仍然非常熱鬧。每日凌晨4時,市場開始運作,漁民在魚市場卸下魚穫後分類過磅,批發商(又稱欄商)將貨物拍賣或直接銷售,買手成交後用貨車運走。貨車離開魚市場前,魚統處向賣家抽取冰鮮海魚成交總額的7%(透過拍賣或議價方式)或每15斤海魚抽取5元(透過直接銷售方式)作為服務費。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主席張少強指,香港仔集漁業、工業、旅遊業於一地,附近一帶有船廠及冰廠等,亦有海鮮坊酒家,滿足漁民生活所需,逐漸吸引越來越多漁船停泊,「做生意梗係集中一個點好過去幾個點買貨,好似你做食肆又想買啲魚蝦蟹,又買啲貝殼類,香港仔全部有晒」。

張少強指出漁民聚居香港仔,將不同魚穫帶到香港仔魚市場賣,最終吸引到買手集中到該處買貨,令其成為全港批銷海產最蓬勃的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