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遊蹤】
從土耳其伊斯坦堡乘內陸機到伊茲密爾(Izmir),再坐兩小時車方到達「藍眼睛之村」Nazarkoy。在旅遊旺季,這小村落略顯凋零,村口只有幾個老人在乘涼,還有幾檔賣「藍眼睛」的攤檔。走入碩果僅存的土窯,偌大空間只有Ugur和三位工匠默默工作,灰色的襯衣熱得早已濕透。製作玻璃製品藍眼睛,幾乎是代代相傳的工作。32歲的Ugur早在八歲時入行,一直跟叔叔、姐夫學習。九十年代前,製作藍眼睛的工廠還未興盛,手製藍眼睛仍然是黃金時期,全由這條村製作,有超過18個窯、70名師傅。土耳其人相信,掛藍眼睛可以抵擋邪惡,是家家戶戶必備飾品。如果藍眼睛破裂就代表已經擋煞,可換上新的藍眼睛。相傳3,000年前埃及人已有這種做法,他們將玻璃、木頭等物件,放在人和動物身上驅邪,被視為藍眼睛的雛型。
窯燒玻璃 節奏猶如劍擊
土耳其藍眼睛的發源地就是Nazarkoy,歷史悠久。將藍眼睛帶入Nazarkoy的是埃及三兄弟,上世紀初他們來到伊茲密爾製作藍眼睛,因製作過程造成大量濃煙,令居民不悅,所以他們來到遠離市中心的Nazarkoy繼續製作。這裏鄰近海峽,出口貿易方便。自此小村漸漸成為藍眼睛之村,興盛時期每個窯每周可賺1,000美元,現在僅得170美元。只是,這些都是辛苦錢。Ugur告訴我,燒藍眼睛易學難精,首要身體平衡。他在土窯前盤膝而坐,用拖鞋墊着右腳腳板支撐身體。右手拿起鐵棒插入火爐,用鐵棒沾出火爐裏已熔掉的玻璃;左手拿着另一支小鐵棒把玻璃搓圓㩒扁。腳、手臂、手掌,互相平衡。「一、二、三,你要慢慢轉動它。」一磨、一搓、一拉,藍眼睛形態已出現。他再點下眼白、眼珠,三兩下手勢已完成。「你知道嗎?燒玻璃節奏很重要,猶如劍擊。」一旦失去節奏,玻璃冷卻,就會破裂。
製作藍眼睛還得抵擋高溫,看Ugur定睛看着爐火,幾乎每5秒就做出一個藍眼睛,燒得滿頭大汗。爐火達高溫1200℃,才能燒熔玻璃,所以過程中要不斷加入大量木頭,代價是要在承受土窯外50℃至70℃的高溫,所以每工作約45分鐘,他們就要灑水降溫休息。「我們是用生命來做這個工藝的。」Ugur的師傅已60多歲,因長期看爐火工作,視力受損,有些師傅甚至患白內障,所以藍眼睛工匠的黃金時期,在30至40多歲。
手製式微 願望傳揚工藝
手製藍眼睛漸漸式微,現時Nazarkoy只剩15名工匠。「沒有人再入行了,人讀書多了,都嫌這裏辛苦,又賺不到錢,誰願意來這裏學藝?」Ugur幽幽地說。只是他心裏仍有一團火未滅,政府沒幫助保育,他們就自己工藝自己救。每有訪客,就算言語不通,Ugur都請他們到工作室體驗藍眼睛製作。早前,他更上任村裏的藍眼睛會會長,希望傳揚工藝。做工藝要有火,他看到我手上一條在伊斯坦堡買的藍眼睛手鏈,說要知道是手製還是機做,看看洞口是否平整圓滑就略知一二。膠製的藍眼睛比手做的只便宜約一成,只是人們並不了解。「人們就是喜歡這些閃閃的東西,他們戴了戴就丟棄,但沒想過藍眼睛都是一種工藝。」
他拿出自己幾款珍藏的藍眼睛,手工製作的藍眼睛每顆都不一樣,有工匠自己的特色,現時只剩下他們15人,誰做出來,很容易分辨。他說手做藍眼睛的世代已走到尾聲,有時候也會對前景苦惱,但每次看到土窯燃起烈火,他心中的那團火又會繼續燒。「我大概是這個世代最後的工匠了,可是我仍想堅持到最後一刻,我仍然有很多創意、很多圖案想做。」說罷,他遞上了他最喜歡的藍眼睛變奏產品,一顆藍色的「米奇老鼠」給我。
Travel Memo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機票:土耳其航空直航伊斯坦堡,來回連稅票價4,378港元起;可轉內陸機或坐車到博德魯姆(Milas-Bodrum)及伊茲密爾(Izmir)
匯率:1土耳其里拉約兌1.38港元
鳴謝:土耳其航空
IG:ugurlu_boncuk
記者:袁志敏
攝影:簡加希、袁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