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沙打John的禁區 蔡旭威

蘋人誌:沙打John的禁區 蔡旭威

今年初夏,蔡旭威陪伴母親來到上海市南京路,專程看一看矗立在十字路口的第一百貨店。

這幢1936年落成的大廈,是戰前上海大新百貨的原址。當時的開張廣告是:推銷中華國產,搜羅美備,選辦環球物品,總匯精華。公司自建十層大廈,設備電動扶梯,無勞跨步,裝置冷暖氣管,四時如春。

能在十里洋場引領風騷,成為百貨翹楚,不會是簡單的事情。上海大新百貨的老闆是香港商人蔡興、蔡昌兄弟。

蔡興是蔡旭威的爺爺。蔡旭威對家族的歷史談得不多,淡淡的說:「我阿爺係先施同大新嘅創辦人。同姓馬一同做先施,開頭做主席嘅,孻尾打本畀細佬(蔡昌)做大新。」

記者:黎加路 攝影:梁志永

命運推動 參選區議會

蔡旭威是香港資深的攝影師,曾經受房委會的委託,記錄拆卸前的牛頭角下邨;受自己良心委託,進行東北菜園村攝影計劃。數年前開始,他將鏡頭對着消失中的香港邊境地帶。

對於消逝,蔡旭威喜歡用紅外線菲林去攝錄,一種現實的變調。眼前的上海名店第一百貨的古老大樓,也許在紅外線的黑白照片中,才能讓他幻想出阿爺年代的那番光景。一切紅色都轉化成蒼白。

約蔡旭威做訪問,原先打算談談他即將成書的香港邊境攝影計劃。怎料,上月初,他在臉書發放的最新消息卻是,John Choi(蔡旭威)決定參加北區議會沙打區選舉,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整件事老土啲講句,好似係命運推動緊你行,身不由己。」蔡旭威如是說。

事出突然,10月報名,11月便要投票選舉。蔡旭威為了方便選民記得他,文宣上「改名」做「沙打John」。「沙打」,跟近日社運潮「巴打」、「絲打」(即兄弟、姊妹)倒有點親近感覺;也有一種來自砂勞越、山打根的南洋漂泊的味道。

蔡旭威解釋,「沙打」是鄰接邊境的沙頭角區及打鼓嶺區的簡稱,「沙打選區的總面積,比香港島還要大。選民人數約有萬餘人。」

沙打John所講的命運推動,發生在8月一個盛夏的晚上。他與一眾「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的絲打巴打,在坪輋大本營舉行會慶聚餐之後,賓客已散,核心成員繼續飲酒吹水。席間,有人說出一句「今屆(區選),我哋要搵人出嚟選。」四年前曾經幫手助選的蔡旭威,幾罐啤酒落肚,受大家戰意高昂的感染,也隨口說,「好呀,你出嚟我幫你手。」眾人沉默了一會,目光投向他,跟着有人說,「唔係喎,阿John,我哋覺得你最適合出嚟選喎。」眾人隨即齊聲附和,「係呀!係呀!」

蔡旭威回憶稱,那一刻,突然見到大家「想做嘢」的那種久違了的意欲及團結,「想到四年前,一齊做嘢(助選)嗰種團結,如果真係我去嘅話,凝聚番佢哋,都係好事吖。嗰吓,就好啦,我去啦!」

沙打John平日最愛到邊境禁區,尋找歷史遺蹟拍攝。

回到過去 解開阿爺背景之謎

蔡旭威與愛侶的家,離沙頭角中英街不遠,面朝美麗的沙頭角海。客家式舊村屋門前,有一片曬禾空地,兩人喜歡在這裏喝咖啡。

在港島半山區成長,小學至初中,就讀於聖保羅男校的蔡旭威回憶稱:「讀到中三,俾佢哋踢咗出嚟。」原因是「有中三淘汰試,啲先生又唔鍾意我,我寸吖嘛,叫我起身答問題,我就望住佢唔出聲嗰啲囉。」

蔡旭威慨嘆,「嗰吓係好唔開心嘅。但睇番上嚟,成世人都係咁起起伏伏嘅。」講起家族的事情,他說,「好多嘢都好成謎。」出世的時候,阿爺、阿嫲,以及老一輩的人經已離世,他依稀記得父親曾在先施公司上班。

沙打John笑謂父親是「正宗二世祖」。對於這位鍾意跳舞、賭馬,而又自由放任、跟他沒有溝通的老爸,他幽默地說:「咁,我梗係希望有個老竇好似傅雷咁。」

老一輩的妻妾繁多,蔡旭威坦言親戚關係,有時也記不清楚。他與同父異母的兄長也不多見面。對上一次家族聚會,是最近一齊到阿爺蔡興的鄉下珠海中山外沙村,出席禮和學校的重修典禮。這間由蔡興當年捐錢在家鄉興建的四層高校舍,已列為國家法定保護建築,珠海地區政府遂動工進行維修工程,並邀請蔡興後人到來見證及協議。

禮和學校,解開了蔡旭威一個藏在心中已久的謎團。他說:「當其時,好多富豪,都叫做愛國,希望可以教育救國,好似李陞、何東,都有起學校,香港點解冇一間蔡興紀念中學咁嘅嘢呢?」見到莊嚴的禮和學校,蔡旭威終於知道阿爺也是有捐錢做教育的。蔡興字祥泰,號禮和,學校就以禮和冠名。

外沙村不遠的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國父的元配盧慕貞也是外沙村人。蔡旭威對於這位爺爺的另一個謎團是,他有否資助過孫中山的革命行動。蔡旭威說,「我阿叔話有,但係冇文獻講過。」反而當時他的商業夥伴卻有資助的紀錄。蔡興當時已是成功的百貨業巨子。

擔任政府新聞處攝影師多年,沙打John拍下不少回歸前後終將消失的本土景物和人事。

祖蔭盡失 無悔踏足攝影

關於爺爺的故事,蔡旭威只能透過在生的叔父輩零星的口述,去了解一二。現存資料顯示,蔡爺爺早年離鄉往澳洲謀生,後在悉尼經營水果批發致富,20世紀初,與姓馬的商業拍檔在香港開設華資百貨公司先施,並打本給三弟蔡昌另起爐灶,經營大新百貨,成為四大百貨公司之一。青出於藍的三叔公,先後在廣州及上海租界開設大新百貨,風頭一時無兩。可惜未幾即發生七七事變,日軍侵華。

戰火中,設在廣州西堤的大新百貨,被日軍戰機炸中,付諸一炬。上海大新倖免於難,但受到日軍監管。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一度繁榮,大新百貨業務再次興旺,超越永安等公司,成為四大百貨之首。廣州的大新百貨則因元氣大傷,無力復業。正所謂好景不常,翌年,上海受內戰影響,市道不佳。相反,香港的大新百貨營業好轉,蔡昌將上海業務交由代理人打理,直至國民黨棄守上海,政權易手為止。蔡旭威說:「佢哋由頭到尾都響香港,戰亂已走(離滬)。」據說,1950年,大陸曾派上海大新的員工代表到香港拜會蔡昌,希望他回上海商談公私合營的事宜。75歲的蔡昌未能成行,翌年病逝。大哥蔡興,也在1957年辭世。大新百貨的輝煌隨之煙消雲散。

講起成為攝影師的歷程,蔡旭威說,在聖保羅男校念初中的時候,已經對攝影發生興趣,轉校念中四的時候,買了一部照相機,為校園刊物拍攝。準備考A Level大學入學試的時候,晚上去當看更,出糧時,買了一台彩色放大機,一邊從圖書館借來參考書,一邊自行設立沖曬彩色相的黑房。

蔡旭威說:「好笑喎,第一個感興趣的攝影師作品,係《楊凡十年》嘅明星相。後來發覺最有價值嘅相,唔係呢啲。影時裝,影得幾靚,最後可能唔及一張在街上snap shot(獵影)照片嘅價值。」

「畀我入到香港大學又點呢,除咗打籃球,我冇嘢想讀。個心已經決意,我應該讀攝影。我記得同自己講:做得嚟唔好後悔。」蔡旭威回憶稱,「結果,A Level最後一科都冇去考。」

喜用紅外線菲林攝影的沙打John,將現實變成另一種格調。

住進禁區 拍下被遺忘歷史

80年代尾,完成一個攝影課程之後,蔡旭威先後為《城市周刊》、《號外》及《資本雜誌》擔任拍攝工作。其後,任職政府新聞處攝影師。多年來,工作之餘,他一直拿着照相機,默默記錄回歸前後,即將消逝的本土景物和人事。

成為沙頭角及打鼓嶺的居民,也是攝影的緣故。沙打John說:「2014年,入打鼓嶺影邊境禁區(還未開放),影嘢要有證(禁區紙),點樣有證,你住入去就最簡單啦。」就這樣,蔡旭威搬入打鼓嶺一間舊村屋居住,過着「原居民」的生活。

身材高大的沙打John,開着他的Mini車,在人迹罕至的邊境禁區「摷啲嘢影」,尋找隱蔽的歷史遺蹟。他說:「新界,個界,咪係條邊界囉。新界呢個字,係代表香港本土嘅歷史。

「搬入去住咗幾年,同村長、鄉事都熟。四圍影相,四圍同啲村民傾偈。」蔡旭威為了融入社區,與關注東北發展運動時認識的該區朋友,舉辦舞火龍,音樂會,邊境導賞等推動傳統文化的活動。

望着眼前的沙頭角海,蔡旭威說:「屋主講,以前海濱有條石堤,去到鹿頸。有啲旅遊嘢可以做,起番條堤,畀人散步,踩吓單車……。」

在一眾好友支持聲中,沙打John決定參加北區議會沙打區選舉。

(註:北區沙打選區接獲的其他提名包括高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