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證監會正式公佈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要求,在港營運並就至少一種證券型代幣提供交易服務的平台,現可自由選擇向證監申領牌照,但獲發牌平台僅限面向專業投資者。業界認為,證監表態歡迎虛擬資產交易有助市場發展,但發牌限制甚多,相信初期僅較大型龍頭交易所有興趣申請,象徵意義較實際影響大。至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由於被定性為非證券型,證監重申無權發牌或對其作監管。
記者:陳洛嘉
受消息刺激,經營虛擬資產平台的BC科技集團(863)昨爆升近22.9%,收報6.76元;桐成控股(1611)升15.7%,至4.8元;麥迪森控股(8057)升8.3%,至0.26元。
需為所涉風險投保
目前本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多達數十個,但大多數為提供非證券型代幣交易,不屬證監會管轄範圍。今次獲證監正式發牌放行的平台,則是買賣證券型虛擬資產或代幣的交易所,即日起可申領第1類(證券交易)及第7類(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受規管活動牌照;主要發牌條件包括規定僅可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及需為虛擬資產所涉及風險投保等。
事實上,證監去年已探討以發牌方式規管上述平台,昨進一步公佈監管框架及發牌制度,包括針對穩妥保管資產、打擊洗錢及市場操縱等方面列出主要關注事項。
證監會指一經獲發牌,投資者便能輕易區分受規管和不受規管平台。持牌平台會被納入證監會監管沙盒,在一段期間內接受密切及嚴謹監管,意味將需要更頻密地進行滙報、監察及檢視。鑑於評核過程嚴格,預計發牌所需時間或較處理標準牌照的申請為長。
從事加密貨幣發行及交易的Standard Kepler董事總經理鄧進一指,落實發牌制度對市場發展正面,但由於目前市場仍以散戶主導,加上並非所有保險公司都願為虛擬資產承保,相信初期只有龍頭大行願意申請牌照,料象徵意義較實際影響大。
方保僑:可撥亂反正
BC科技集團則認為,新發牌制度下或令本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進一步整合,但釐清監管框架將有助推動本港市場對虛擬資產的需求,機構投資者亦可得到充分保障。根據其他地區經驗,相信監管框架推出後能吸引外國投資,並推動本地金融科技業的就業增長。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將虛擬資產交易規範化有望「撥亂反正」,投資者日後亦有較大保障,減低「中招」機會。他亦估計,初期規模較大、於海外具經營經驗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獲發牌機會較大,日後將吸引更多內地投資者來港進行虛擬資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