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表現持續淡靜,雖然近日恒生指數已重上27500點關口以上,但成交仍然不足900億港元。港交所數據顯示,現貨股本證券平均每日成交金額更由今年2018年的1,004億元,下降25%至今年上半年的751億元。早前證監會表示,港股現市值排名全球第5大,成交排名卻低至第8位,以股市成交額相對市值(即轉手率)計,更低至第13位。
港股市場空有規模,成交卻相對疏落,對此相信投資者都有真切感受。筆者曾跟同行談及過一個現象,就是過去數月本港爆發連串示威活動及社會重大事件,即使在721、831等敏感日子,市場走勢雖持續疲弱,但就未見有任何恐慌性拋售的情況出現,感覺上整體資金流的變化不大。
何以港股有如此情況?筆者認為,近年配置在香港股票的環球資金,本身就不多,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A股的改革開放,某程度上分薄了投資於港股的資金。君不見自從MSCI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之後,滬港通持續錄得資金流入,並將一些A股龍頭企業的股價越搶越高,部份家電、白酒股在今年的股價更上升近倍。
A股分薄市場資金
對外資而言,他們未必希望在這個時候增加大中華區股份的比重,但如果要跟隨MSCI而調升A股的比例,則港股便是被犧牲的一個,於是港股越來越「乾塘」,且傾側於一邊,受重視的來來去去也是那十隻八隻股份,這種結構其實相當不健康。
至於其餘的大部份股份,由於沒有投資者的垂青,估值已跌至歷史低位,但正因為這樣,即使面對不利的市場因素,也沒有太大的沽售壓力,形成了如今買賣兩閒的局面。
港股成交長期偏低的另一原因,是有部份股份的流通市值偏低,本來可供買賣的股份數目並不多,再加上港股向來是外資主導的市場,這些機構投資者(如資產管理公司、退休金、主權基金等)又以長線投資為主,持股的時期動輒以年度計,短線投資者即使想熱炒,也不是那麼容易。
相反,儘管A股也有非流通股份的結構,但由於A股是個散戶主導的市場,以短線投機活動為主,因此轉手率甚高,也較易帶動成交增加。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