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港16措施」出爐 助大灣區買樓

「惠港16措施」出爐 助大灣區買樓

【本報訊】反送中抗爭爆發後,不論北京還是港府均企圖將港人對政治不滿,當成經濟民生議題處理,林鄭昨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宣佈16項惠及港澳居民的大灣區措施,揚言有利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有經濟學者指,在目前中港矛盾加劇下,港人不會考慮到大灣區,亦難以吸引資金流入該區。

林鄭昨公佈16項措施,包括協助專業界別進入大灣區的措施及配合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當中又以便利港人到大灣區買樓較受注目,涉及豁免要在當地繳交個人利得稅或社保等「限購」安排,便利有意在區內九個城市居住、就業或退休的香港居民;現時港人在廣州買樓,需提供工作或居住證明。

另外,推出便捷港澳居民在大灣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措施,同時容許港人在香港銀行分行開設大灣區戶口;至於選擇在大灣區工作的港人,其子女可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教育安排。

專家:要移民都唔揀內地

小組同意港澳及內地探索開通「跨境理財通」雙向機制,如商界人士要在大灣區停留,可申請辦理有效期兩年或五年的簽證;醫療也是港人遷居大灣區關注點,小組亦同意大灣區的港資醫療機構,可使用香港常用儀器和藥物。

林鄭表示,大灣區讓港青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在香港第三季經濟較去年跌2.9%情況下,更需要積極推進包括建設大灣區等有利經濟發展工作。

不過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有關措施對港人沒幫助,「重點係香港人覺得要喺香港買到樓,唔係返內地買樓」,故難吸引到資金流入大灣區,中港矛盾日漸加劇已令部份中產欲離開香港,既然要移民,就不會去一個在制度上較香港更差的地方,「就算香港(自由)俾人收窄,但仲未到內地情況,除咗警察之外」。

關焯照認為,若以投資角度去看,亞洲其他國家,如泰國、台灣等樓價升值潛力較大灣區高,故投資者到大灣區買樓誘因不大,較大機會考慮的可能是退休人士,「返去養老,意識形態又配合到,就無所謂」。
■記者張文鈴、李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