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在香港開始沒落,很大程度是「榮太子」榮智健炒燶澳元accumulator所致。2007年中信開始訂立澳元外匯期權,因2008年金融海嘯勁蝕155億元。中信股價由2007年接近36元,2008年插水至不足3元,要靠母公司注資救亡。
事件起因是榮太子2006年再一次接受「任務」,從未涉足礦業的中信泰富,在溫家寶出訪澳洲前一天,公佈以4.15億元買入澳洲鐵礦,榮太子炒accumulator就是要為這個項目進行對沖。
根據後來的入稟狀,中信泰富財務部主管在爆煲前已發現,炒燶期權合約有可能要蝕66億元,馬上電郵榮智健女兒兼中信財務部董事榮明方(圖),董事局2008年9月7日已得悉事件,但中信於同月12日公司通告中未有披露,更提及「財務或交易狀況無任何重大不利變動」。結果拖至10月20日,中信才公佈錄得相當於當時公司一半市值的逾155億元虧損。
證監隨即展開調查,案件拖近10年,最終審裁處的報告書表示,證監會無法證實中信泰富發出的通告為虛假或誤導性陳述。雖然如此,榮太子亦在2009年辭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
早年購鐵礦 需減值撥備
當年匆匆買入的澳洲礦場,近年中信仍在為其作出減值撥備。據中澳鐵礦財務總監指出,公司本計劃用「中國模式」,一邊試運行,一邊做報告,但在澳洲行不通。礦場生產磁鐵石,含鐵量只有三成左右,需要經過破碎、磨粉、磁選等複雜的工序才可出口。中信的利潤極低,且工序繁多,需要興建大量設施,加上法律糾紛,該澳洲礦場直到2014年才能產出首批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