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完結的四中全會,預視中共對港政策更趨強硬;近年內地已加強對香港的經濟操控,紅色資本遍及各行各業。回想不過十多年前,推行國家任務的主要巨企只此一家:中信股份(267,前稱中信泰富)。中信是內地收回香港前,幾乎唯一在港四出掃貨的紅色背景央企。其「收購香港之戰」,涉足戰略性產業如電訊、中電(002)、國泰(293),當中有香港首富李嘉誠身影。直至最近中信旗下大昌行(1828)因融資能力低下,宣告私有化,標誌這改革開放第一央企,在港政治任務近乎完結。取而代之,是中共更分散以各行各業的龍頭,更全面地對港經濟命脈全方位操控。
記者:孫樂祈
中信早於5月將旗下另一間上市公司亞洲衛星私有化,上月再公佈大昌行的私有化計劃,指大昌行股價自2015年開始已長期低落,加上流動性偏低,又失去融資能力;為實現「長期發展和保持競爭力」,故中信決定私有化大昌行。其決定不單純是商業策略,也象徵其歷史任務進一步退卻。
李鵬朱鎔基參與增持國泰
這條將香港企業染紅之路,由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開始。為着國家任務,中信母公司1986年派出有「榮太子」之稱的榮智健,來港成立中信香港,大舉入股香港的戰略性企業;一年間一舉收購國泰12.5%股權、購港龍38.3%股權、香港電訊20%股權,傳媒稱之為「收購香港之戰」。此後,中信將資產注入其後收購的泰富發展,並易名中信泰富。
據英國解密文件,1992年中信增持國泰,這宗交易不單國泰大股東太古、買家中信參與,連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磋商、總理李鵬、副總理朱鎔基也有參與,入股決定是李鵬拍板,顯然非普通商業買賣。
股壇中人詹培忠回憶指,中信泰富當年有優勢。內地企業必然要有背景,中信背景並不簡單;中信是中國於1979年改革開放時,鄧小平親自向已故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提出,要求他吸引外資解決經濟建設資金問題而成立,直屬國務院,屬四間正部級企業之一,比一般直屬國資委的副部級央企再高一級。
中信創辦人榮毅仁不單是紅色資本家,1993至1998年更擔任國家副主席,「江澤民上場,榮毅仁係上海幫一員,當時得令」。另一優勢是夠快,「那時部份國營剛起步,遲鈍一點,動用資金都要經過批核,調動資金慢;但中信泰富有任務唔使批,自然可以搶先一步,當然都要夠膽啦」。
購大昌行如李嘉誠奪和黃
榮智健1990年指,多番收購只是「第一步」,他希望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學做生意,複製繁盛模式。一年後,他夥拍李嘉誠、郭鶴年等收購大昌行,即當時的恒昌企業。榮智健與李嘉誠早已相識,中信香港成立時,李嘉誠曾任董事。1988年雙方聯手試圖收購置地,1993年李嘉誠、李兆基爭奪美麗華,中信亦有參與。
中信借殼泰富發展上市,都是經李嘉誠御用銀行家梁伯韜穿針引線。榮智健與這些財技高超的富豪合作,收購大昌行的手段亦相當靈活;先收購恒昌36%股權,待出售最值錢的恒昌大廈,才作全面收購,令中信透過大昌行涉及汽車、糧油代理等民生層面,既代理日產、豐田等汽車品牌,亦有大昌食品市場等零售店,具洋行式企業雛形。當時輿論指收購大昌行,對中信來說猶如李嘉誠奪得和記黃埔般重要。
2007年中信將大昌行分拆上市時,大昌行為中信貢獻30億元溢利,佔總溢利29%。中信於香港的主要業務還有國泰、香港空運貨站,貢獻溢利12.6億元,佔總溢利12%;東區、西區海底隧道貢獻溢利4.9億元,佔總溢利5%。香港為中信貢獻的溢利,接近全公司一半。
中信泰富下滑的轉捩點,在於2008年榮太子炒澳元accumulator,黯然下馬,中信在香港再無大動作,2014年更抹去「泰富」二字,改名中國中信。
中國中信此後開始將香港業務沽出套現,中信網頁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前只見不停「購入」;自2008年後則不停「出售」,包括國泰、香港空運貨站、合誠汽車大廈。公司注入內地資產後更顯香港生意微不足道。時至今日,中信本業轉為金融業,佔去年股東淨利潤達七成,收入主要來自中信銀行的放債業務。佔收入第二高的工業原料開發與香港無關,第三高的房地產,重點發展項目全位於北京、上海、武漢。
紅色資本已遍及各行各業
中信在港沒落,然而中資繼續攻港。剛完結的四中全會,預視中共對港政策強硬,70年代已在港發展金融的劉夢熊稱,「內地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故除直接政治干預外,中共亦以控制香港經濟,以增加其管治影響力。劉指中國最初無人才、亦無私人企業,故讓中信一枝獨秀;但隨着中國日漸改革開放,光大集團加入市場,現時華潤、中銀、工行等山頭林立,加緊收購、上市、在港發展業務。
目前港股過半為中資,每天成交額最多的不外乎騰訊(700)、平保(2318)、中銀(2388)等。紅色資本遍及各行各業,亦不再僅由一間公司負責,銀行有中銀;航空有海航的香港航空;電訊有中移動(941);證券有海通(665)。劉夢熊指中石油(857)首三季純利大跌370億元,等於每日賺少一億元,着內地企業「先做好內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