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洗手越洗越污糟?理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部份公共洗水間的潔手衞生設備含有抗藥性細菌,主要來自洗手間門柄、乾手機出風口和抹手紙架。驗出的細菌包括可引致尿道炎的大腸桿菌及導致傷口和軟組織感染的金黃葡萄球菌。研究人員憂慮用者洗手後一旦接觸惡菌,有可能受感染。
可致尿道炎
研究人員於2017年在全港55個公共洗手間,包括五星級酒店、商場和公廁等,分別在紙巾架出紙位置、乾手機出風口、洗手間內門柄和抹手紙架上取樣,合共收集220個樣本。結果發現,洗手間門柄含菌量最多,平均菌落形成有148粒,其次是噴射式乾手機和乾水機,菌落形成分別有142和138粒;抹手紙和紙巾架亦有112粒和90粒,五星級酒店潔手設備的衞生情況普遍較一般商場理想。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指,樣本中採集的細菌大部份不會令健康人士致病,但種菌後發現,31個樣本含有致病細菌,當中87%對至少一種抗生素有抗藥性。他指,3個驗出金黃葡萄球菌的樣本全部來自男廁門柄,因這種菌株常見於鼻腔,懷疑男士習慣對鏡清潔鼻孔,但因如廁後不洗手或方法不正確,令菌株轉移至門柄上。研究人員亦在9個乾手機和門柄樣本中發現大腸桿菌、腐生葡萄球菌和奇異變形桿菌,全部細菌可致尿道炎。蕭傑恒指,女士本較易患上尿道炎,如廁時如雙手帶菌,細菌感染風險便會大增。
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孫桂萍分析,乾手機置於洗手間垃圾桶的正上方,是造成乾手機滋生細菌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垃圾桶未有蓋好,強風容易吹起細菌,透過空氣傳播。她又指,大眾普遍認為洗手間設備衞生,但研究結果發現,部份設施反而成為致病細菌潛在的傳播媒介,「唔知道乾完隻手又污糟返」。她建議,清潔人員加強清潔門柄和乾手機,洗手間應多使用無門設計,減低細菌傳播風險。
■記者梁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