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青年被標籤「德西佬」

回流青年被標籤「德西佬」

30年前,柏林圍牆倒下,東德民眾湧到西德尋覓更好前途,卻被貼上「東德佬」標籤;今天,德國多個東部城市力推家庭友善政策,很多年輕家庭選擇回流,卻反被冠上「德西佬」稱號。漂泊兩地,有人慨嘆「昔日的隔閡仍在他們的腦海」。

東部政府派錢吸引年輕人

29歲住在德國西部的佩姬誕下兩兒後,盼重投職場,卻發現當地對全職媽媽支援薄弱。她繼而於東部城市馬格德堡覓得一份保險業工作,且迅速能為兩子找到全日託管服務,「為工作媽媽來說,這是夢想成真」,她與丈夫卡斯滕最後決定遷回他們出生的薩克森-安哈特州。卡斯滕坦言,當初要拋棄在西部的工作,轉到薪金普遍較低的東部落地生根,惟幸好他其後覓得一份收入相等的工作。從1991年到前年,東德流失約120萬人口;不少東部地方政府絞盡腦汁,以如設立「歡迎中心」、建議向回流者發5,000歐元(4.38萬港元),吸引佩姬般的家庭回流。直至前年,遷進東部的人口超越其流失人口。

搬遷一年,佩姬一家漸漸融入了東部的生活。他們從未不習慣西部的生活,但有時也會聽到人們說「你真的很東德佬」;現在搬回家鄉州分,又會標籤他們為「德西佬」。佩姬稱「那曾存在的隔閡仍在他們的腦海」,即使生於二戰後的一代也不例外。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