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一聲令下,食環署即將清除各區連儂牆。反送中運動初期,連儂牆已在社區遍地開花,不同地方都有自發組織的連儂牆義工,守在連儂牆提供文具、修補文宣、與街坊閒談。曾經,這是示威者心中最和平也最安全的抗爭方式,也期望通過連儂牆在各區創造討論政治的公共空間。然而,國家機器容不下和理非的抗爭,各區連儂牆被撕毀、焚燒,甚至接連有義工被斬,傷勢極為嚴重;警方最近也多次截查及拘捕裝飾連儂牆的市民,在社區貼一張便條貼也不再安全。但地區的連儂牆義工並沒有因此退縮,不但用行動實踐「撕一貼百」精神,還把連儂牆「升級」成藝術廊,成為漂亮的社區風景。即使如藝術品般漂亮的文宣常常在一夕間被毀,即使義工不能再留守牆,他們仍堅持張貼文宣,因為只要有一個人停步看一眼,就有機會為運動爭取多一個人的支持。
記者:趙曉彤
攝影:何頴賢 王子俊 董立華
【青衣】馬賽克林鄭浴火重生
青衣連儂牆幅員廣闊,從港鐵站步往青衣城方向,一推開玻璃門,已看見鋪天蓋地的文宣,這些文宣蔓延至旁邊一條樓梯,以及一條長長的行人天橋。連儂牆義工KT(化名)和同路人(化名)說,這條天橋原本是無人使用的,他們從出生開始住在青衣,也不曾來過這個位置,而在連儂牆出現後,這掛滿文宣的空間卻成了一群義工最初一起聚會以及現在存放物資的地方。
採訪當日的青衣連儂牆,仍有一些較大型文宣,如地上一隻右眼受傷的馬賽克連豬,就是KT和同路人的作品,他們看見其他地區的連儂牆越來越漂亮,就很想青衣的連儂牆也漂亮一點,於是在網上找來拼貼連豬的範本,在家裏試製一次,便到連儂牆貼上。採訪當日,連儂牆還有一幅逾兩米高的林鄭馬賽克像,同路人說,她第一次看見這幅漂亮作品,是嚇呆了,不過這不是相熟連儂牆義工的作品。她說,這裏曾經在地上出現了三幅林鄭馬賽克,三幅作品裏的林鄭眼睛也是用習近平頭像拼成。雖然是林鄭頭像,但她仍覺得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可惜當晚一場人為大火,就把這三幅作品連同青衣橋大部份文宣燒毀了。
學生開始關注社區
那是10月9日的凌晨,距離青衣連儂牆對上一次遭縱火不足兩個月。那天,同路人在學校看着縱火新聞,激動得哭了。中午放學後,她趕回青衣城,希望可以幫忙清潔,卻看見很多戴着口罩的阿姨正拿水、洗地,被火燒得破爛的連儂牆幾乎已完全清潔好了,義工可以重新貼文宣。那刻,她很感動,她覺得青衣人非常團結,即使當時其實也有人不斷冷嘲熱諷他們是「自作自受」要清潔天橋,又有人不斷刻意拍攝義工樣貌令大家不得不帶口罩保障人身安全。
6月開始,同路人就參與這幅連儂牆,也因此認識青衣的街坊,關心這個社區。從前,同路人連左鄰右里都不認識,身邊也少有關心政治的人,她往往一個人去遊行。直至6月初,她如常放學回家,竟在青衣看見一幅小小的連儂牆,她非常感動,立即寫下便條,貼在牆上。後來,她拿文宣來貼,漸漸認識了其他義工,不時在「建牆」後一起坐在天橋吃喝、聊天。她甚至會買飯盒過來天橋吃,就為與其他義工一起討論反送中運動,驅散內心的無力感。
如此平靜的時光,很短暫。8月中,青衣連儂牆遭縱火,燒掉部份文宣,也曾發生打人事件,加上接連發生各區連儂牆義工遇襲,令青衣的義工深感害怕,不再長駐天橋,只留下幾箱物資,每次來貼文宣或清潔也必定帶着口罩,怕被認出。但再恐懼,同路人仍堅持每日前來連儂牆,「無得驚,這四個月來,香港人已面對太多恐懼」。
反送中運動已持續近五個月,義工為了騰出空間張貼新的文宣,不時會親自動手把舊有文宣撕掉,因為這個動作,不時被街坊誤會他們是「撕紙狗」。一次,一個女人在他們撕紙時,用普通話跟他們說:「謝謝你們,辛苦你們。」事後回想,同路人總覺得這句說話怪怪的。第一次大火後,KY因為清晨出門上學經過災後現場,立即向學校告假,一個人拿着垃圾袋拾走地上的紙張,很多街坊誤會他是破壞者,圍觀他拍片,放在青衣街坊的「公海group」,要其他義工替他澄清。KY和同路人認為,一定要守着連儂牆直至光復香港,他們希望每個人經過連儂牆,都因為知道有人在一起堅持而堅持下去。
【旺角】和理非最低成本抗爭
連接旺角東站與旺角港鐵站的行人天橋,自反送中運動開始,一直是旺角連儂牆所在,整條天橋貼滿各種各樣的文宣。採訪前一晚,這條天橋還在橋頂貼滿了中華民國國旗和街坊因悼念陳彥霖而摺的一大堆彩色紙鶴,兩旁放滿了在宣佈即將實施蒙面法那夜數百街坊製作的面具。但一夜間,所有文宣全軍覆沒,幾乎被徹底撕毀了。
翌日晚上,才剛下班的十數個旺角連儂牆義工,又再帶來一大叠文宣紙張,重建連儂牆。曾經非常漂亮的旺角連儂牆,那些用心製作的反送中宣傳品,可能就只有一日壽命,翌日已被撕毀得面目全非,然而,正在天橋的區議會告示牌貼文宣的義工黃先生(化名),希望最後感到徒勞無功的,不是他們這群不斷張貼卻不斷被撕紙的義工,而是那些不斷撕紙但仍看見文宣無限復活的人。
橋上辦活動連結街坊
黃先生幾乎每天下班後都來這裏修修補補。他清楚記得自己8.18開始參與連儂牆。那日下午,港島區有遊行,早上他路經這條天橋,看見很多人在大規模清理文宣,他記得天橋有一個位置放物資,便趕快過去拯救那些包書膠、便利貼、筆等等。邊拾邊被撕紙者指罵,他拾走物資後,去了遊行。翌日,他來「交還物資」,看見義工重新「建牆」,他也一起貼文宣,此後就留下來了。
為保安全,義工都在天橋無人時分快閃工作,但據他們觀察,撕紙者總是在他們離開不久後就出沒,天亮了他們回到天橋,文宣未被閱讀已消失,有時是連續三四日發生這種事,他們一邊沮喪,一邊互相鼓勵:「他們越拆得多,就證明我們越做得正確。」
連儂牆從最初以便利貼為主,逐漸演變成以文宣為主,主因是撕紙的人太多,便利貼要靠街坊逐張逐張寫和貼,很難在短時間內大面積復修,這群義工也不想連儂牆變得只有十來個義工參與,遂嘗試在橋上舉辦不同活動連結街坊,如蒙面面具工作坊、悼念彥霖摺紙晚會、《地厚天高》放映會等,也趁遊行和人鏈等活動前在橋上派傳單,希望有更多人明白和參與反送中活動。黃先生始終希望連儂牆不只放文宣,而是一個街坊可以參與並討論時事的地方。由於旺角區遊客眾多,他張貼文宣時見有遊客停步,有時也會上前解說。
他仍記得最初參與時,義工仍會在橋上邊工作邊閒談,後來因為不同地區連儂牆接連有義工遇襲,他們只能快閃工作,甚至派人在附近出入口把風。訪問當日,幾個義工坐在天橋地上處理文宣,一個義工提醒另一人不要背向行人走道坐,否則若有人攻擊她,她就看不見、無法避開。同時,也有些較年長的人一直站在義工前面閒談,算是「人肉保護牆」。黃先生表示,連儂牆的每個「手足」都很害怕,不明白為何連這種最和平的抗爭手段都會引來政見不同的人傷害身體,「是否反映了我們說的是正確,你無法反駁,所以要用肢體暴力來對付我們?」
義工極度警惕,令他感到非常可悲,他說香港整個社會現狀也十分可悲。他表明自己不割席、不分化,卻也從不支持暴力、非常和理非,但當他想起很多「手足」受到不公平乃至暴力對待,甚至失去性命時,他就更覺得自己至少要堅持製作連儂牆,因為相比前線,這已是和理非能參與的最低成本抗爭。
【觀塘】藉連豬喚醒屋邨長者
與九龍灣一樣位於九龍東的順利邨,是街坊口中的「觀塘山區」,這裏有數間學校,居民以屋邨長者為主,加上區內有順利紀律部隊宿舍,中年街坊阿N(化名)與中學生街坊阿M(化名)均形容這裏為「極深藍」的地方。他們表示,在順利邨出沒的就只有住在附近的街坊,不會有人特地前來這裏看連儂牆文宣,然而他們仍決定製作一幅連儂牆,因為不希望其他區有連儂牆但順利邨沒有,同時也非常希望為區內長者提供即時和真實資訊,阿M說,他希望老人家也可以覺醒,至少知道社會發生甚麼事。
最初,順利邨義工嘗試在屋邨電話亭、行人天橋下、露天牆壁等位置「建牆」,但晚上張貼的一批文宣,總是翌日早上就全被撕毀,小小一幅順利邨連儂牆,從來無法留下超過一日。但一群義工從來沒有意志消沉,認為「自己屋企自己救,失敗了就再來過」。不希望因為有人拆牆就放棄製作連儂牆這件事。
冀改變區選結果
最初的順利邨連儂牆,每天都維持在面積細小、壽命短暫、隨處流浪的狀態,直至一次,他們事先宣揚會在邨內一片空地進行新聞放映會,那日,阿N與阿M提早半小時來到,卻發現空地被數十個欄杆圍着,欄杆上的告示說是有工程。突如其內的欄杆霸位,令他們無法如期舉辦放映會,但一眾打算參與活動的街坊都來到了,幾個連儂牆義工就與這些街坊閒談,並把他們加進Telegram群組。一下子,順利邨連儂牆的義工人數「壯大」不少。
一晚,他們在群組說會在某處「建牆」,一個訊息,竟引來了30個義工,他們在一條連接行人天橋的走道上下四方都貼滿了文宣,自此順利邨連儂牆竟然一直保留下來。阿N笑言,大概順利邨的撕紙者都是個體,不是團體,一個人一雙手,實在撕不到那麼多。後來,阿M為了美化連儂牆,用馬賽克方式在連儂牆砌了兩隻連豬一隻連狗。連儂牆仍然有文宣被撕掉,但這三隻馬賽克動物,接近兩個月裏竟然絲毫無損,原因不詳。
順利邨連儂牆的位置,有幾張固定的公用長椅,一直有不少老人家坐在這裏休息,附近變成連儂牆後,仍是任何時候都有老人家坐在長椅休息,坐下來時,他們會看看眼前、地上、身旁的文宣,無時無刻經過順利邨連儂牆,阿N也看見街坊停下來細看文宣,這令他更覺得一定要持續下去,直至運動完結,他也會一直更新文宣。他更希望老人家因為讀了牆上的訊息而有一些政治覺醒,說不定可以影響老人在區選的一票。
【九龍灣】義工團隊變街坊組織
7月初,九龍灣連儂牆的「十三拳事件」被傳媒廣泛報道:凌晨時分,一個中年男人來到連儂牆撕紙,並向一名麥姓義工連擊十三拳。從此,這裏的連儂牆義工決定不再留守,以保人身安全,待對方撕紙離開後再慢慢修補連儂牆,「有人的地方,牆就會在,不需要和他們鬥」,義工阿思(化名)說。
阿思形容,九龍灣是一個「藍到發黑」的地方,不過,社區的政治光譜以及十三拳事件,沒有嚇退該區一眾支持民主的街坊。連儂牆的義工仍每晚出來張貼新文宣,一入夜,九龍灣連儂牆便變得非常熱鬧,停步寫便利貼的街坊不絕,無時無刻都有人討論時事,也無時無刻有年輕人指着牆上文宣向老人家解說。每晚10時都會聽見附近民居傳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吶喊聲。如果九龍灣真是如阿思所說的「藍到發黑」,那麼每晚堅持到連儂牆、堅持吶喊的居民,彷彿是在向社區宣示一份不退縮的勇氣。
建專頁出刊物 深耕細作
從6月開始,九龍灣街坊阿思就參與連儂牆,雖然義工團隊幾度換人,現在最活躍的義工不是最初「建牆」的人,但一直以來都有新義工加入,她算是經常在連儂牆駐守的人,已認識了近60個義工,卻仍未認識所有參與「建牆」者。有時,她看見數個不相識的人前來貼文宣,地上的維尼坐監等大堆圖畫,也是她不認識的義工畫的,她覺得圖畫很漂亮,好像是有人代勞做了一件她很想做的事。
阿思仍記得,最初她的工作是預備文具和便利貼,還有留守保護連儂牆,但後來因為「撕紙」速度越來越快,義工就改用A4紙印出大叠大叠文宣,再用噴膠貼在地上。阿思最記得是9月中由何君堯發起的「全港清潔日」,九龍灣連儂牆幾乎被撕得一紙不留,一群義工事後重建連儂牆,邊貼文宣邊覺得好像回到6月初第一次「建牆」時,原來他們已在運動裏走了很遠路。
一幅連儂牆,後來衍生了一個街坊組織,連同阿思在內的幾個義工在facebook開了「九攏灣人」專頁,阿思特別強調「攏」是拉攏的意思,希望九龍灣人可以團結起來,令社區進步。阿思希望這個街坊專頁可以盡量做到政治中立,不談政治,如報道九龍灣站關閉就只提供封站時間,記者很疑惑一群因社運而走在一起的義工為何設街坊專頁卻想不談政治,阿思表示:「因為覺得一個街坊專頁不需要有政見,政見會令社區很不和諧。」
此後,他們籌辦了免費證件相、中秋猜燈謎等街坊活動,又出版了一頁刊物《牆紙》,阿思強調《牆紙》提供社區的中立資訊,但第一期的封面是連儂牆,及後的封面也有「香港加油」圖像,也有提醒街坊核對選民登記資料,並指投票是公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