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警方近期驅散群眾時發射的催淚彈溫度明顯增加,除了造成燒傷,亦會釋出更多有毒物質。化學工程師李浩基表示,高溫燃放催淚彈,可以釋出山埃氣體、氫氯化合物(hydrochloride)及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當溫度達200至300度會較易產生,越熱越易,因為CS催淚氣體會喺高溫下出現熱降解。」
密閉空間濃度更高
李浩基解釋,在高溫甚至有火燄產生下,催淚彈產生的煙似較少,但絕不代表其危險性減低,因為高溫下反而釋放出其他有毒氣體,傷害隨時更大,「山埃氣(氰化氫)就係無色氣體,中咗毒會手軟腳軟,因為破壞帶氧紅血球,如果喺一個密閉空間釋放,加上燃燒時消耗氧氣,就會令濃度提高。」如果高濃度釋出,更可導致即時窒息死亡。
至於為何只有部份催淚彈着火,或產生的高溫有一定落差,李浩基指是跟生產商的品質問題有關,由於催淚彈內包括火藥及催淚劑均屬粉狀,本身較氣體及液體難混合,當火藥較多聚在一起,便會產生較大的爆炸威力。
李浩基認為,催淚彈本被歸納為人群控制武器,惟按現時燃燒情況及響聲等推斷,警方使用的催淚彈,炸藥肯定較過去多,變成傷害人群的武器。
李浩基稱,由於無法取得現時警方所使用催淚彈之成份表,無從判斷這些催淚彈對市民有甚麼危害,「始終氣體會散開,市民都應該要知道會產生污染同有害,要知點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