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想不到的「集體行動」,由康文署劇目,到紅館演唱會,以至主題樂園演出,都會有這句:提──早──開──場!我們難免要接受,香港娛樂文化有變。
就演唱會而言,十一月的陳柏宇與方皓玟的「拉闊音樂會」是首當其衝,以至十二月的張學友世界巡迴演唱,香港一站雖說取得黃金除夕檔,卻都因提早開場,而未能與粉絲倒數過年;至於未有公佈安排的陳奕迅演唱會,下月舉行也想當然有提早開場考慮。而周杰倫來港主題樂園的演唱,都說提早開場;之前連月已演唱完畢的容祖兒與謝安琪,都準時開場和完結,讓觀眾趕及特別巴士,至於港鐵就免問了。
這是很有趣,但也很無奈的交通與演唱會關係,要教演唱時段與列車航班掛鈎,相信是香港獨有娛樂文化。在四個月之前,香港人要聽演唱會,都是預計遲開場的多,亦可先與朋友晚飯,再施施然入場;換在外國,交通不便,太遲開場反而弄得人人夜歸,可免則免。
這可能是香港「風景」,卻僅牽涉演唱會,因為電影電視有媒體商業與營運邏輯,而一定準時開場。演唱會可以容讓「遲開show」,因為它是現場演繹,更本就有嘉年華式的民眾狂熱;而所謂「延遲」,心理學說是「懸擱」,用以增強人在期待過程中,更熱切地投入一觸即發的情緒。
Lady GaGa與Madonna來港,也試過前所未有的「遲開show」,在粉絲期待逾個小時後,突然開場,更刺激粉絲躁動。香港歌手亦有遲個多小時的,雖說惹來不滿,但演唱尾聲的encore環節,又可以順延,亦似成了歌手受歡迎與否的指標,終至安歌到場地超時而罸款,都在所不計。
是故演唱會在香港,是電影電視「循規蹈矩」時間表以外,讓人擺脫時間規範的一種短暫狂熱──雖說其實都是規矩到不得了,要萬人擠於紅館狹窄座位上,連站立隨音樂搖擺都不可能的「限制級活動」。
不過來到今天,「提早開場」竟成了限制活動之上的另一道屏障,而都因政局下鐵路霸權的設限,要粉絲看演唱會都要跟足時間,失去了因「懸擱」而來的狂熱投入感。
謝安琪最近個唱就少說話多唱歌,而她也旨在不搞嘉年華式娛樂;然而當下局勢與交通,會逼迫嘉年華演唱越加不再,要歌手都成了謝安琪或林子祥,唱歌為上,反正要像譚校長在演唱中口水多多,今日都未必有人笑得出。而提早開場,也提早散場,就成了分秒必爭的演唱氣候,歌手就最好「惜字如金」了。如此改變孰好孰壞,見仁見智,卻可能更教人珍惜現場演唱,因為娛樂形態改變,同樣因為政局逼人。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