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都愛聊八十年代之家常,懷念情感溢於言表,那時該是人們笑着講「賺到盡」的時光。對於「只要有諗頭,搵食唔會愁」的生活哲學,令起飛的香港人戰意高昂,世界對這個小島停不了的禮讚。
不是要墮落於「從前總比現在好」的沼澤,跟甚麼如今不濟來比拼,贏輸又如何,況且時光只留塵的幾十寒暑,更不愛為回憶而喘息的生活,只剩下囉哩囉嗦的日與夜。物換星移,營運生命的載具百變無常。追不追憶逝水年華也視乎各人的際遇問題,但香港人集體追憶的八十年代事實萬語千言。
跟鄰里打個牙骹,他們不免提到梅艷芳,其中一個八十年代標誌性的符號,那麼為何總是梅艷芳,她的音樂流行時期,正好唱詠了一代人的奮鬥青春,有寥落有快樂,音樂大世界所思所想也是社會氣候變化投影。
有人說現今世代流行分眾喜好,造成聚焦力量薄弱,歌流行不了,各自小宇宙,對你着實關注困難;我卻不敢苟同,音樂是靈性東西,能否心意共享是質素和條件,優劣好壞反而更易見底,多元平台供應了接觸機遇,所以不能錯覺着朝晚聽到的就一定叫流行,看到歌手宣傳那些只是助攻,假使歌曲劣質音樂平庸,哪怕天天和你都相見,最後贏不了多少下載。
梅艷芳贏甚麼,她贏了「在乎」。
也許她成長出生的貧寒經歷,也許儂本多情。一切在乎態度和領悟,真誠才會打動人心,哪怕要求理解一句歌詞的情緒,她可以自我糾纏幾日幾夜,捕捉到歌裏的情意神髓雖然也是天份,但在乎與否肯定是態度。她特別喜歡有故事的歌,我常常把歌曲複製到錄音帶當速遞,子夜時分,我們曾經分享過Kansas的《Dust In The Wind》,「風裏微麈」彷彿是她寫照,那個夜撩動起無邊思憶,她紅着眼睛說,其實我最怕孤獨。所以《孤身走我路》不是隨便就懂的歌。
香港八十年代有個怒放的梅艷芳,梅艷芳有個脈膊奔流的八十年代,我們有幸陪你走過一段。夜消沉,烽煙處處,我們又在趕路了。
撰文:陳海琪
藍調時光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