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近年開始受到家長留意,亦有不少專業人士為小朋友提供這類服務,作為糾正他們行為問題或理順情緒問題的一種方式。進行遊戲治療需要明白其理論基礎、先受過專業訓練、並按照特定模式來實踐,家長不能忽然興起、上網找一堆資料就以為可以由自己跟孩子進行。
不過,遊戲治療背後所信奉以兒童為主體、以遊戲為介入的觀點,卻很適合讓家長們認識,作為理解孩子的新視角。
真實個案寫成《阿德找阿德》
家長們一般很忙,未必有時間、也不想煞有介事地上堂,在此推薦一本小書《Dibs: in Search of Self》(中譯本《阿德找阿德》)。這本書是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的經典著作,作者是美國心理治療專家,她根據自己所治療過的真實個案寫成。小書講述一個五歲男童阿德,怎樣被父母壓抑了情感,結果出現怪異行為、自我否定,以致自我封閉,而他又怎樣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打開內心世界、自我變得堅強,最終重拾開心快樂。
這本小書是很多遊戲治療師奉為必讀的作品,但實在也很適合父母閱讀。皆因家中那位小魔怪,不時會出現負面情緒、奇怪行為,雖然未嚴重到要去找心理輔導,但行為往往也令父母感到頭痛。透過這本小書的故事,父母可以找到進入孩子心扉的一個切入點,準確一點說,是由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父母脫離自己的童年太久,經常不自覺用大人的眼光判斷孩子行為,若願意放下身段和孩子同行,其實很多情緒問題都可以消滅於萌芽階段。
撰文: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