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守着兩代人的初心「方展博」光復二手書店

【港故事】守着兩代人的初心
「方展博」光復二手書店

【港故事】
舊人常說知識是力量,但吸收方法及過程已變,新生代只愛用iPad讀電子書及網上查字,實體書被視為「阻碇」,寧送進堆填區亦不願長留家中,偏偏有一個人矢志成為「救書特工隊」,只要有人來電,便會專程駕車往回收舊書,再翻新出售,守着上兩代人承辦60多年的「精神書局」初心,不斷度橋推廣二手書文化,希望有一天「識佢係書局揸fit人多過童星」的黃寶龍。
記者:莫家文
攝影:劉柏麟

擴大客源 親自上門收書

現年39歲的黃寶龍(Sam),走在街上偶爾會被人問:「咦,你係咪演過《大時代》劉青雲童年嗰個方展博?」尤其該劇早前深夜翻播,「被認出」機會更常見,不過他走進逾60年歷史的精神書局西環分店內,熟客視他是負責人,只會問:「幫我留意呢本舊書」,多過話「你係乜乜乜童星」。

演戲只是人生過場

對Sam來說,演戲是人生過場,書局才是阿爺留給他的財富。書局的源起,是爺爺早年由旺角街頭開書攤及推木頭車賣書,1958年開始通菜街上舖,其後因加租問題,2002年遷往北角,翌年再在西環屈地街開分店,Sam直至2012年才正式全面接手。「咁啱有做咗好耐嘅伙記唔做話要湊孫,我開始返嚟幫手,先發現書局面對租金人工壓力及閱讀人數下降,唔夠穩定經營落去,我開始醒覺要做返啲嘢。」

大部份時間從事時裝及洗衣店生意的Sam,年幼時看着父親被一堆書團團圍住,對書本基本沒有好感,反而成年後在外打滾多年,回流才發覺書本可貴。「呢幾年香港人看重本土文化,好多講香港情懷嘅舊書如《香港掌故》,內容講述香港街道同歷史由來,一拎出嚟就有人想買。」他拎起該套書集娓娓道來。

既然全身投入,Sam決定借助多年生意經驗,幫助書局增設不同渠道拓展客源及收書途徑,包括開設fb專頁,網上親自與網友溝通,擴大回收舊書的途徑及層面。「多啲書友知道有二手書店回收舊書,唔係淨係當做廢紙賣,店內收書查詢立刻多咗。」Sam親自駕車上門收書,發現近年舊書回收有很大變化。「6、7年前啲人仲會問收書咩價錢,近幾年係你肯上門收書就得,佢哋唔介意送書,前提係要收晒佢,所以我都係收晒入倉再分類。」

書中尋寶 最大樂趣

印象猶深的一次,是多年前應一個業主的要求,到一個單位內收書,當時他入門一看嚇了一跳,「啲書密密麻麻,書架高過一個人,有啲一層書架堆咗四叠書。」結果他用了整整三日,召來密斗貨車,先後搬動超過一千個紅白藍膠袋,才完成整個搬書工作,估計至少有五至六萬本藏書收回倉內,逐一用消毒水抹書後才定價上架,「我𠵱家都唔知開晒箱未。」他笑言。

Sam不諱言,即使想救書亦有其限制,「如果係蛀得太犀利嘅舊書,又或者係長期放喺地下,書紙受潮吸入濕氣,最終只能放棄。」他亦因西區租金升幅太高,西環舖4年前由大街搬入小巷,幸街坊及熟客不離不棄,加上新業主願意提供較廉宜租金,才讓書局繼續營運。

對他而言,最大樂趣是書中尋寶。若然是民國初年的舊式線裝書,一般較容易認出,不過更多珍貴舊書是考眼力表現,看看是否能夠「執到寶」。「呢本牛仔畫集好少見,細本見得多,咁大本合輯喺80年代出版,做咁耐都係第一次。」他又在舊書中無意間發現夾雜一批以漫畫幽默表達藝術、政治及文化的19世紀法國報刊「Le Rire」(中文譯作笑聲),歷史超過一百年,保存良好,成為另類珍藏。

有時這類藏書萬中無一,不定時上架,Sam認為這才是二手書店的魅力。「上網搜書打個keyword就搵到,但二手書店最吸引人嘅地方,就係入嚟唔知帶到咩書走。」

西環店提供日租單車服務,當中部份費用可免費換書,鼓勵更多人閱讀。

不介意客人打書釘

近年他積極推廣二手書文化,包括與非牟利組織Free Foundation合作,在商場擺設二手書攤,以低於書價一半出售讀物,今年中又捐出大量教科書及兒童書予「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及小學,精神書局西環店亦有提供日租單車服務,部份車租可抵銷書價,當日免費取走或補錢換書,為的只是繼承爺爺營辦書局的初心,「佢話當時嘅人餓到三餐不繼,廉價二手書成為貧苦大眾嘅精神食糧。」

回顧接手書局後,Sam指「有啲月份蝕,有啲月份有盈餘,賺蝕都係五位數以下,情況唔算嚴重,仲可以撐住。」他最希望大家知道香港仍有二手書店存在。「其實我唔介意客人嚟到幾個鐘打書釘,至少佢有睇過書。」在「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佔據大半巿場份額的情況下,堅持破風而行,更顯難能可貴。

《香港掌故》講述昔日街道歷史,是書友其中一批爭相購買的藏書。

民國初年的舊式線裝書,是不少內地人來港買入的藏書之一。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