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人 - 杜杜

街頭藝人 - 杜杜

我了解香港情況的一個渠道是YouTube。最近看到的有好幾個給我印象比較深刻。其中有三四個是有關南亞裔的。首先看的是毛漢先生的訪問。陸離也欣賞他的粵語抑揚,表情真摯。我尤其喜歡他的用詞道地,提及被藍色毒水噴射,說:「我都俾人啡到。」毛漢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甚至得到過模範公民獎,結果如今好像也成了collateral damage。我說好像,因為整件事的疑點矛盾重重,牽涉到政府內部操作的失控失調。毛漢先生說到了「我一向都企喺……」,卻沒有把話說完。這件事件如果有個教訓的話,那就是置身度外這個選擇的可行性。從前我在紐約當教師,工會但凡有遊行活動我都會參與,原因很簡單:如果我今天拒絕參與,他日我遇到了工作上的困難,會自覺沒有權利要工會替我出頭。當然參與遊行也要預備付出代價。當年納粹當權,德國聖哲潘霍華身在美國,卻決定回去抗爭,因為他認為若是自己不回去,他日國家光復,他沒有資格分享成果。另外還有重慶大廈的南亞裔訪問,他們都十分風趣友善,一口粵語講得比我還好。原來重慶大廈有肥大芳香的芒果;真後悔從前在香港只顧逛書店,香港還有許多地方人物我並不知道,其後他們又送瓶裝飲用水給路人,用行動證明他們說的「大家都是香港人」。

一個有關街頭年輕藝人的YouTube長達二十分鐘,我從頭到尾看完了它。10月24日晚上在中環的行人道有藍衣黑褲削臉的年輕人在彈結他唱英文版的「願榮光歸香港」,當時有十多名警察在現場,企圖阻止他唱歌;他非常冷靜,堅持下去,看不出來他心中到底怕不怕。非常年輕的蒙面女孩在接受訪問時承認害怕;陳方安生也輕描淡寫地說她當然害怕。這才是真的。雖然害怕,依然去面對,那就是勇敢。漸漸有許多路人駐足圍觀,拍掌和唱。現場有洋人,依然有人戴口罩。事實上宣布禁止戴口罩之後,立即引起了激烈的抗爭。唱完了有人上前和年輕藝人擁抱,有人和他握手,也有人和他邊走邊談。一切都那麼心平氣和,簡直可以說是平淡無奇,但是我很喜歡那暮色燈影中的氛圍,還有那零星跌宕的廣東話,叫我重回三十多年前的香港。我感覺到這抗爭已經演變成日常生活肌理的一部份。連餐廳也分成黃、藍、綠,此外還有富抗爭色彩的菜單,供食客選擇。

這年輕人的昂然固執,不知道為什麼叫我想到了「A Man for All Seasons」裏面的Thomas More。亨利八世為了再娶而決定把原本的皇后廢掉,遭到教皇反對,於是決定脫離天主教會,自己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領袖。當時舉國上下,人人就因此事宣誓效忠,獨獨是Thomas More拒絕低頭。為什麼?宗教理由?原則問題?戲劇中的Thomas More給出的最終極的理由是:「這是我的決定。」這個「我」和自私的「我」迥然有別,是基於良知的堅持,個人價值的絕對肯定。Thomas More問着他的貴族朋友:「你們喜歡老虎狗。為什麼?因為牠有死咬不放的天性。人也是一樣。我堅持反對;為什麼?不是因為我的脾性我的喜好,而是因為『我』要反對。」這個「我」,也就是生而為人的自由自主,和說「不」的權利。有一種人非常樂意為了肉體的舒適和物資的愉悅而放棄這個自我。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有個特別指定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