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科最差就好 - 余家強

中史科最差就好 - 余家強

出席中一家長日,一位媽媽舉手問:「女兒最怕中史科,點算?」

怎可能?在筆者讀書的英中為主年代,中文和中史是僅有用廣東話的,尤其中史科當聽聽故事,親切感滿載,何來壓力?

先否定那位媽媽在扮假洋鬼子曬命,不會這般無聊吧。

猛然醒起,回歸後,中文科矯枉過正,慘變普通話教,其他除英文科外,強逼母語教學,論親切感便不限中史專美了。仍唸英中的尖子,從幼操得雞腸流利(否則怎Band 1),無語言隔閡,中史先天優勢遂不再存在。

這還只是表相,孩子本質上也無興趣了。作為家長,記得嗎?幾十年前,我們啟蒙讀物是兒童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稍長一點輪到金庸,雖屬小說,但充滿中史氛圍,很容易投入古人如何爭天下、官逼民反、保家衛國;換轉如今,主流兒童讀物變《Harry Potter》,順手練埋英文,那些古堡、巫術,投入History氛圍多些囉。

現場,老師解畫道:「中史堂上有很多互動方法引導同學……」我心想,當年哪用啊?譚炳文係紂王(《封神榜》),吳啟華係劉邦(《楚河漢界》)、隋煬帝(《大運河》),苗僑偉係李世民(《決戰玄武門》),劉德華係康熙(《鹿鼎記》),每課每章像見到熟朋友,感覺返嚟,與劇情接軌,自然讀得過癮。真的,TVB曾經湊齊成套中國通史啦。

現在?大台幾耐無拍過古裝劇?某退休監製告訴我,原因竟是──無得植入廣告,聖上點用紙巾點食藍莓素呢?便少拍為妙,如此荒謬如此現實。至於ViuTV和開電視,古裝要靠多年積累大量戲服、頭套和道具才搞得成,新電視台欠底子,潮流又已經唔興,更無謂趕這趟渾水了。

播得少,連帶藝員少薰陶,演來甩甩漏漏,同朕check吓,觀眾睇得火滾,愈不受歡迎愈收皮,惡性循環。

不得不佩服,NHK由1963年起,堅持每年一套重頭長篇大河劇(取自法文Roman Fleuve歷史長河之意),未計同類製作,的確起到影像教育、寓文化傳承於娛樂的效果。去東瀛旅行,大阪城、名古城等古蹟,融入都市生活,毫無違和感,去大陸會不會?根本,撇開價錢,誰衷心覺得返大陸好玩過日本?港人帶子女放假遊埠,首選日本,又係History氛圍強於中史氛圍囉。

靠香港影劇沒希望,於是靠國產?《走向共和》、《我和我的祖國》之類?阿爺就係引你咁!洗你腦。不了,我寧願孩子知少些,最怕他們知錯晒。

所以,我想舉手代答那位媽媽:「其實呢,中一中史科主要講上古史,據DSE詳近略遠的方針,佔比重不高。而且呢,DSE咁多科之中,以中史科對海外升學無幫助,諗諗也明吧,建議中四選科時別要選。既然總有一科成績較差,應該慶幸,貴子女差在中史,還得神落……」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