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投私營】
【本報訊】瑪麗醫院肝臟移植團隊主將、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竺兆豪,不再與港大續約,本月4日起轉投私營市場執業。畢業至今在瑪麗醫院工作20年,由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醫生,到獲良師培育成換肝名醫,當年最辛苦時,連續九個月沒有放假,到近年肩負培訓新人的重任,在離職前操刀最後一宗活肝移植手術,回憶湧上心頭。竺兆豪稱,外闖是希望改變工作環境,「如果出去為咗搵錢,呢個時間係最差,因為經濟唔好」。每日面對病人生死,祈求獲屍肝續命,令他相信緣份。在倒數的日子,他最記掛仍是輪候換肝的病人,最失望是政府無積極推動器官捐贈。
記者:陳沛冰
竺兆豪是現時換肝團隊的主力,離開後外界關注團隊會否缺乏人手。說起人手倒有點諷刺,竺兆豪說,除了恩師港大外科學系講座教授盧寵茂外,還有四名醫生可獨立做換肝手術。今年至今只有34宗屍肝及活肝移植手術,即使全年埋單有約50宗,相對手術數目之少,目前人手足夠。但若手術數目回升至高𥧌期一年有約90宗,相信要再多兩名能獨立做換肝手術的醫生才足夠。
救活病人成為好友
臨別在即,竺兆豪帶了行李箱回辦公室,搬走20年來大批文件及醫學書籍。1999年醫科畢業後,他便在瑪麗工作,選擇做外科醫生。07年本港換肝之父范上達選中他加入肝膽胰外科團隊,之後培育他做換肝手術。當時團隊有人事變動,缺乏人手,他試過九個月沒有放假,每日都要當值,準備隨時返醫院做手術,「攞肝、放肝、巡房、門診,每日4點有人call你問抗排斥藥濃度」,手術前一晚要做足功課,如檢視病人抽血結果、肝臟是否正常等,「如果唔係第二日就見報」。試過差不多兩個月沒有回家,在辦公室的單人梳化床睡,「我office喺三樓,ICU喺二樓,有事就衝落去」。
「真係太辛苦。」竺兆豪說,連太太也曾埋怨子女像活在單親家庭。由一針一線學起,2008年6月竺兆豪首次在不需監督下完成換肝手術,迎來事業第一個突破。救活一個換肝病人,等如救活一個家庭,漸漸竺兆豪與病人成為好朋友。曾有病人因併發症而三次換肝,他與死神角力將病人拉回人間,之後大家成為好朋友,他更介紹太太及子女給病人認識。經歷約三年的艱苦訓練,竺兆豪由不喜歡到愛上做換肝手術,全因體會到帶給病人重生的意義,成功感、虛榮感轉化成動力,太太也由埋怨變成支持。2011年以35歲之齡,成為最年輕之一的顧問醫生,2015年轉任港大副教授。
約年多前,因應部門工作調動,竺兆豪部份時間改為專責其他肝膽胰外科手術。機緣巧合下,他決定改變工作環境向外闖,與數名醫生合資於中環開設私家診所。
瑪麗醫院是本港唯一換肝中心,換肝團隊經常是媒體的焦點。2010年海關關員袁偉祥在將軍澳追捕私煙歹徒時意外撞柱爆肝,一度命危,幸獲素未謀面的同袍許細文捐出部份肝臟續命。竺兆豪憶述,「佢(許細文)係我見過嘅天下第一好人,完全無償,佢真係好好人。初時我半信半疑,邊會有一個唔識嘅人捐肝,捐三分二個肝,無端端開咁大個傷口,我都好感動」。當時他親自與許細文會面,詳細解釋手術風險,了解他是否真的願意捐肝,「當時好緊急,(袁偉祥)唔做(換肝手術)48小時內會死,但唔可以隨便叫人上馬」。其後盧寵茂再與許細文詳談,認為許非常有決心捐肝,團隊把握分秒,凌晨立即做手術。竺兆豪為許細文摘肝,當時團隊另一主力陳詩正醫生為袁偉祥植入肝臟,盧寵茂穿梭於兩個手術室監察情況。
手術完成如藝術品
有喜有悲,2017年病人鄧桂思接受活肝移植後,情況未如理想,需再接受屍肝移植手術,可惜最終難逃死神。竺兆豪直言,事件打擊團隊士氣,要處理團隊的失望及面對的壓力。
轉眼20年,竺兆豪成為著名換肝醫生,10月28日他進行離職前最後一宗活肝移植手術,浮現了第一次獨立完成換肝手術既擔心又喜悅的心情。做手術就像砌高達,必須按部就班,不能心急,不能貪方便跳步驟,「手術閂埋個傷口,入面係藝術品,病人睇唔到,但係自己心知肚明做得好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