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不可能定理 - 余家強

區選不可能定理 - 余家強

《蘋果》同文高手林立,讀者亦或許知道,但投票期近,我想重提經濟學家阿羅的「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套用在政治,長話短說,三個或以上候選人,若沒一個票力超過50%,就別指望選出眾望所歸者。

怎可能?民主少數服從多數很簡單,現實呢,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藍營整體支持度優勝,否則不會連戰(藍)、宋楚瑜(藍)、陳水扁(綠)各均佔三成幾民意調查啦,卻正因藍營攤薄,僅僅敗給民進黨。埋單計落,六成多台灣人失望,試問何謂少數服從多數?

另有階段投票制──2000年奧運主辦權之爭,北京首輪稍稍領先悉尼,雙雙進入次輪,其他城市如柏林、曼徹斯特被淘汰,西方國家有共識不讓此標誌性年份失落於非白種手上,第二輪時,原先投柏林和曼徹斯特的委員集中票力轉向悉尼,於是北京變輸。

根本沒絕對公平制度,故曰不可能。

區議會選舉屬一次性投票,從上述兩例可知,團結,比什麼都重要。怎叫不團結呢?可以被分裂,即大家熟悉的鎅票。假設,某建制派靠蛇齋餅糭與某民主派拉成四六之比,這時,冒出一位扮黃扮獨立候選人,不用得票多,盲頭烏蠅兩成半吧,他/她鎅走民主派票,便足夠令建制派獲勝。

不盡說假扮,前車可鑑馮檢基,老民主派了,都爭崩頭。人家求職啊!講到尾,這份工難搵易做人工高,畸形壓迫下,民主派議員能做的,僅不合作而已,只要立場堅定,換誰來幹差別不大,肺腑之言,唯望大家莫分散,因為建制派依從阿爺欽點,口徑統一,以分散對統一,危矣。

為什麼我悲觀?便不單馮檢基,且看DQ上訴得直事件,替補議員頓成「並非妥為當選」,遂輪到范國威和區諾軒上訴終院。上訴DQ得直的是民主派,因此而不滿的也是民主派,很難不使市民覺得他們互相搶飯碗、窩裏鬥。說團結,談何容易?

理想世界,人人有權參選,為民請命之餘,爭取自己利益天經地義,一切協調、勸退、配票反不道德;但香港距離理想世界遙遠,加上「阿羅不可能定理」所累,靈活策略,畢竟需要。

策略包含犧牲,毋庸贅言,臨近區選,卻哪個願顧全大局讓路給同道?這又是一種不可能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