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反送中風暴除激發逆權運動,亦令本港經濟陷「人為衰退」漩渦中。港府公佈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跌2.9%,是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GDP按季跌3.2%,連續兩季負增長,標誌經濟正式步入技術性衰退。有學者認為衰退是人為問題,需政治解決。
記者:李海澄
政府統計處昨於收市後公佈第三季GDP,按年跌2.9%,按季跌3.2%;其中,佔GDP近90%比例的私人消費開支及固定資本均急挫,成上季GDP急跌主因。
圖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
當中私人消費開支按年插3.5%,相當於減少近166億元,是逾10年來首次錄得跌幅;固定資本按年瀉16.3%,跌幅較上季擴大5.5個百分點,意味投資者減少在香港的投資固定資產。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未來GDP數據跌幅,隨着基數效應或會收窄,但情況仍取決於政府,「在乎政府有冇意志解決問題,呢個係政治問題,並非經濟問題,政府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係唔得」;他預計第四季GDP跌幅或縮至少於2%。雖然本港經濟衰退,但關認為情況未如金融海嘯時,樓市股市齊跌而落入系統性風險。
最受社運重擊的行業當屬旅遊及零售,香港化妝品同業協會監事長何紹忠表示,業界生意慘淡且非常惡劣,與飲食業「同病相憐」;他指化妝品依靠休閒消費,但港鐵連日提早收車,市民提早回家,導致購買化妝品人數下跌,消費信心亦減弱。
滙豐亞太區顧問梁兆基預期,反修例運動對零售等行業帶來的衝擊,或拖累全年經濟增長減少一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經濟將錄0.5%負增長。他稱,若撇除示威因素,中美貿易戰始終是影響本地經濟最大因素,預期中美貿談氣氛轉好,明年經濟或能錄得輕微增長。
政府指全年或呈負增長
政府發言人表示,本港經濟步入技術性衰退,受社會事件影響,本港經濟信心低迷,整體投資開支跌勢加劇;由於今年首三季合計經濟按年減少0.7%,經濟表現短期內難有起色,料全年經濟很有可能呈現負增長。
本港第一及第二季GDP,按年增長分別錄0.6%及0.5%,按季表現分別升1.3%及跌0.4%。由於第二及第三季GDP增長皆錄負數,在經濟學定義下,已出現技術性衰退。
本報翻查數據發現,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當年第二季及第三季按季均錄得負增長,雖然按年仍保持正數,但及至同年第四季,按年數據呈現負增長,並持續了四季,意味衰退影響轉為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