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單挑離島深藍選區「0.1%勝算都要選!」

蘋人誌:單挑離島深藍選區
「0.1%勝算都要選!」

香港的離島,予人一種安逸寧靜、與世隔絕的感覺,這片淨土2015年舉行的離島區議會選舉,18席有16席來自建制派及鄉議局,是18區裏最「藍」的選區。今屆區選,部份民主派島民嘗試改變現狀,參選大嶼山選區的馮小燕雖然認為自己只有百分之零點一機會獲選,卻希望通過選舉這平台,團結區內支持民主的居民,而參選坪洲及喜靈洲選區的徐逸朗,則希望打破該區上屆自動當選的局面,至少讓島民通過投票來選擇自己的區議員。
記者:趙曉彤
攝影:張志華、夏家朗

馮小燕 凝聚居民 共同參與大嶼山發展

採訪那日清晨,家住東涌的馮小燕,早上7時便來到,跟隨剛起床、一邊吃草一邊漫步入村的牛群,一邊漫步到梅窩的村落,一邊向街訪了解他們對牛群的看法,途中,遇到非常熱愛牛群的婆婆,不斷告訴小燕哪一隻牛是甚麼性格,哪隻牛被挑選成牛群首領接班牛,正被牛群嚴格訓練。廿多隻牛,一些走在行人路,一些走在馬路,牛路障令人煙稀少的梅窩在大清晨便塞車,小燕便試着用路邊的野草把牛引回行人路,因此發現有一種草是牛喜歡吃的,而另一種草是牛不吃的。

把牛送入鄉村、與愛牛的街坊閒談過後,小燕立即來到碼頭,會合食環署職員,與對方在梅窩散步一圈,向他了解社區各種不同垃圾桶的用法,及由誰負責清理。然後,小燕從梅窩最熱鬧的碼頭地域,沿山徑上行15分鐘,探訪一個住在「灣仔村」種香蕉的老伯家裏。這是馮小燕其中一個上午的社區工作,而大嶼山選區的面積極廣,梅窩、大澳、貝澳、塘福、水口、東涌的鄉村,都是她要每日奔走的地方,「基本上除了東涌新市鎮和愉景灣,(大嶼山其他地方)都是屬於大嶼山區」。

選區的人口分散,每次擺街站可接觸的街坊數量也很少,她惟有加倍努力。這段日子,不時早上到東涌、下午到梅窩、晚上在大澳,如果中間有時間,又會到南大嶼的塘福一趟。但即使如此勤力,甚至也到東涌巴士站、中環渡輪碼頭派單張,仍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她是誰。

她表示,選舉工作的最大困難,一直是「大嶼山真是很大」,而另一困難是大嶼山分作三批完全不同的人口,一批是講英文的香港人,另一批是從市區特地搬到離島居住的城市人,而第三批則是長期在這裏居住的村民,其中一部份是原居民。外語人士和城市人搬來大嶼山,通常是喜歡這裏的大自然環境,往往較關注環境保育等議題,而村民通常較希望大嶼山可以發展,興建多點樓宇,「所以議題拿揑,對我來說有一定難度」。

清晨7時,馮小燕來到梅窩與黃牛群一起晨運,希望了解區內的牛問題。

連繫社區人士 發放更多訊息

馮小燕現職大嶼山的社區幹事,從事社區工作數年,明白大嶼山居民有很多安老、醫療、教育、交通等社區需要,然而「明日大嶼」無法改善這些問題。她希望大嶼山的發展,可以容許居民參與討論,居民必須掌握更多清楚、確實的資訊,才能共同討論社區發展。她希望參選區議會,正正希望向居民提供更多資訊,與居民一起討論島嶼的未來。

她預期,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勝算,然而,她認為參選本身有輸贏以外的意義,「到底我是拿到兩票還是200票?其實也是在測試社區怎樣看一個巨型發展」。同時,她希望如果有10個人投票給她,這10個人會因為區選而認識,再連繫起來,成為關注這個社區的力量。

訪問在李伯那間背山面海村屋的陽台進行。小燕說,李伯在這裏住了近50年,她認識李伯,是因為對方把一車蕉推到山下賣,然後,她來到李伯山上的家,參觀他的果園。這條灣仔村,距離梅窩碼頭約15分鐘路程,民居依山而建,居民以山水、柴火煮食。到底大嶼山居民需要甚麼?他們為何住在島嶼?每認識多一個島民,馮小燕都會了解更多。

(註:大嶼山選區接獲的提名包括馮小燕、余漢坤及何恩清)

徐逸朗 半原居民 為民主走上選舉路

徐逸朗在坪洲出生、長大,從祖父輩開始,三代人都住在坪洲,小島的一街一巷,迎面就是相識多年的街坊,甚至連一隻小狗路過,他也知道這是哪一戶人的狗。小學開始,讀書、工作都在島外的市區,而每次從中環乘船回島,他都覺得是回到一個與世隔絕、極度寧靜的地方。他說,坪洲非常適合退休,不過,這裏其實也住了一批年輕的外來人口。對坪洲人來說,島內分作原居民和新住客,而他這種住了幾代人的居民,在島民眼中是「半個原居民」。

不過,他從未打算在坪洲「參政」,他決定於坪洲及喜靈洲選區參選,是因為反送中運動。從6月開始,他就認為這場運動除了是要爭取撤回修定《逃犯條例》這個單一議題,同時是一代人集體思考香港未來的一場運動。由此,他開始思考自己在運動裏有甚麼角色,可以為香港做甚麼。作為坪洲人,他希望為自己的社區出一分力,於是,兩個月前,他連同10數個不同背景的坪洲街坊,籌辦了一個社區組織「坪洲島聚」,希望可以發揮眾人所長,團結街坊,從自己所住的社區開始,踏出第一步,令香港變好。

及後,他讀到「反自動當選運動」的相關新聞,且區選臨近,因坪洲上屆的區選只有一人參選,自動當選,而多年以來,坪洲的區議員也一直是鄉事派,於是,他決定參選,希望給坪洲人多一個選擇。在反送中運動,他的立場是支持民主及普世價值,他認為,若有坪洲居民在反送中運動裏被捕,如果該區區議員支持民主,居民至少願意向區議員求助。

徐逸朗在坪洲土生土長,島上隨處都是與他相識多年的街坊。

辭職專注社區工作

兩個月前成立「坪洲島聚」,工作包括辦地區報、跟進社區議題及籌辦康樂活動等。他有感自己是社區工作的新手,一切都要從頭學習,便辭掉全職工作,先盡力與坪洲一起踏出一小步。而9月開始,他在坪洲各處擺街站,既向街坊派發組織的工作匯報、地區報,同時講解自己的政綱和信念,並了解街坊的想法。

徐逸朗較內向,且不善辭令,訪問時,一個問題常常要思考一會,才斷斷續續地回答,他說,擺街站之初,實在很緊張,對他來說是大挑戰。他一直從事不用對人的設計工作,所以他初時只想有民主派的候選人參選,他可以助選或從旁協助,只是等了一段時間,始終不見有人出選,他便親自嘗試。

最近兩個月,他才開始落手落腳研習社區的大小事務,才開始擺街站宣傳,他也覺得自己是太遲決定參選,只是「遲到好過無到」。一些與他相熟的街坊提議他不如再等一、兩屆,多做一點社區工作、多些人認識他才再參選,但他認為自己必須要在這一屆站出來,令島民可以投票、選擇自己的區議員,他相信這也是一種推動社區前進的方法,輸和贏,「都是一個推動社區思考的行動」。

將勤力彌補不善辭令

從坪洲碼頭下船,漫步五分鐘來到東灣,徐逸朗所關注的是坪洲渡輪的班次、船費、衞生,經過荒廢多年的小學校舍便表示希望重新活化這個地方,看見東灣海灘的大堆流浪狗便表示希望解決坪洲的流浪狗問題,而這些,均是坪洲居民已面對多年而仍未解決的問題。

他表示,自己的性格實在不是超級外向,但認為區議員是做實事的工作,惟有令街坊看見他真是很努力地為社區付出,以爭取街坊的信任。如果可以以區議員身份處理島內居民的切身問題,他認為自己未必可以為坪洲帶來大轉變,但行前一小步,就是進步。

(註:坪洲及喜靈洲選區接獲的提名包括徐逸朗及曾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