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中綫調查委員會一方面被指「僭建」工程安全「新標準」,一方面又似未盡調查之責。按職權,委員會需調查「扎鐵」及「引起公眾安全」的工程情況,以及是否按合約進行;惟中科董事潘焯鴻批評,委員會只針對鋼筋接駁螺絲帽的問題,其他如漏水、抗剪箍筋(shear link)缺失、以及用「鑽窿種鐵」代替螺絲帽接駁等涉及安全隱憂,卻未有深入調查,形同「交白卷」。中期報告主要引述三名海外專家的意見,亦刻意「遺漏」分別由政府及中科聘請的兩名專家觀點。
「遺漏」兩專家觀點
潘焯鴻詳列10項庭上曾披露與合約不符、但委員會未有深入調查的部份,當中包括連續牆至去年5月仍出現裂痕及漏水、工程期間有人以「鑽窿種鐵」代替螺絲帽接駁,而用作扣緊鋼筋的抗剪箍筋亦有缺失等,惟委員會未有就上述問題的涉及數量、位置及補救措施作深入調查。
潘直斥政府就調查委員會訂立的職權範圍非常清晰,若委員會在聆訊期間發現其他工程安全問題,均需向政府交代,「但佢冇交代,亦都冇查過」,批評委員會「交白卷」。
第一階段聆訊共有五名獨立結構工程專家出庭作供,但中期報告主要引述其中三名專家證人的看法,由政府委聘的港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及系主任區達光,以及由中科委聘的港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楊德忠的意見均被「消失」。翻查資料,區達光及楊德忠的觀點,與其他三位專家證人並不一致,區達光更於去年12月提交建議,指就抗剪箍筋缺失的問題,需作進一步調查,若抗剪力不足,需進行加固。但其建議不但未納入中期報告內,報告更反指一眾專家均認為抗剪箍筋的缺失對結構影響無足輕重。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