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中國夢 - 陶傑

文人中國夢 - 陶傑

中國文人嚮往喜歡做國師,是科舉制度所造就的基因。今日一旦成為所謂的「公知」,則命運超危。

在科舉之前之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讀了幾冊書,喜歡在不同的國家穿梭,找很欣賞自己的老闆。孔子乘桴浮於海,找買家販售其理想,開了一個頭。到了商鞅,一個認為人性本惡的知識分子,也一樣到處後門找老闆,不得要領之下,找到了秦國的秦孝公。

商鞅首先向秦孝公講「帝道」,教他怎樣做皇帝,如何令下屬和百姓景從,秦孝公無甚反應。第二次,講「王道」,這一次換個角度,講如何做一個有道德天命的君主,收復人心,秦孝公也聽得打呵欠。第三次,商鞅改講「霸道」,教他不要講什麼道德,要研究謀略如何吞併隔鄰的小國。這一次,秦孝公睜大眼睛,因為秦國地處西部,論鹽鐵貿易,比不上東海齊國強盛;論稻米農產,比不上南方的楚國。唯有如何兇殘至上,以落後的生產力量,吞併文化發達的地域,換言之,侵略吞併方是秦國安身立命之道。

這一次,商鞅知道,找對老闆了。於是為霸道這一科,推出一個加辣版,Marketing了得,成就了後來的商鞅變法。

如同美國飲食帝國麥當勞,若要去中東開店,不可以有豬柳包。若要到印度發展,不可有牛肉漢堡包。但漢堡包就以牛肉為初心,不過為了佔奪印度市場,要為印度教的人口調整口味。

商鞅之成為秦始皇之帝師,曾經兩次調整味道。仁義道德那一套,其實他都知道,但遇到不同氣質需求的老闆,他打開他的皮包,選擇了可以對應秦孝公希望聽的話、心中想做之事的那套所謂理論,再加一點天花龍鳳泡沫翻騰的包裝,這就找對了老闆。

即使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如何?商鞅就到了這個高度。但那個「一人」老闆,不是萬壽無疆的,他有一天也會死。即使他終身權力,但有一天傳給兒子,兒子會覺得老爹留下的這個太輔顧命大臣,很不順眼。商鞅如何收場,不必細表。

兩千年來法家的嚴酷統治,人人皆知由秦始皇開始,但後世也知道是商鞅給秦國出的主意。

人家美國才兩百年,也出過基辛格、布熱辛斯基,學者文化人,與現在川普身旁的納瓦羅,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個個得以善終。此所謂中國的文化人,爬得越高,真正要光宗耀祖,還是要一張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