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章與高錕是兩位作風完全不同的校長,高錕以柔制剛,以慢打快,如太極拳四両撥千斤,李國章則似是少林外功高手,拳出如風,拳拳到肉,因不怕對手失面子也,本來無人可動搖他的校長地位,怎知道忽然間香港有了政治任命高官制度,董建華要找一位作風硬朗的人來推動教育改革(母語教育,三三四學制及新課程包含通識教育),看中了李國章,搭配教育署署長羅范椒芬。入了政府便要搞政治,便要爭取民意和多數議員支持,需要溝通和妥協技巧,而這類動作,正是李國章不大願意做的,所以李局長不如李校長,是意料中事,假如時光倒流,相信他不會放棄中大校長一職而就教育局。
李國章急速離開中大,令中大校長一職懸空,而聘任新校長需時,校董會便力邀已定了退休計劃的副校長金耀基教授多留兩年(2002-2004),當時金耀基已經67歲,本無意出任,但為了中大的穩定,勉為其難,暫時捱義氣,怎知道9月接掌校長一職,數月後香港便遇上空前未有的沙士,令中大40周年校慶大為失色,籌款艱難,兼且中大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成為沙士重災區,可說日日打仗,無日安寧!幸好人稱金公的校長定力十足,發揮人文精神,穩定軍心,中大終於渡過難關,算是他對中文大學報答知遇之恩。
據金公的憶述(見《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他在匹茲堡大學跟隨社會學大師楊慶堃讀畢博士課程,拿到學位後,王雲五老先生已邀他返台灣主持「東方雜誌編務,成為王雲五先生的接班人,但中大校長李卓敏到了匹茲堡參加會議,向楊教授游說,親自邀請金博士到中大,故此金博士在1970年來了新亞社會系。記得那一年左丁山還沒畢業,金耀基到新亞的消息哄動一時,因為金公的《從傳統到現代》(1966)在台港傳誦一時,社會科學院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新亞學生聽說35歲的作者到新亞當講師,大為興奮。左丁山也欲修讀上他的課,但當時已升讀四年班,讀學位試課程至為重要,根本無可能再選修社會學課程,於是緣慳一面。料不到金公在中大一留便是34年,退休以香港為家,現在是左丁山的鄰居,人生的路途實在難以預測。以金公的學識、見識和社會歷史智慧,在任何一間大學都可以當校長,如果他願意的話,可惜他因時間所限,只能擔任校長兩年,靜待劉遵義上任,否則的話,中大的人文精神氣氛,可能另有一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