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不少論者認為,人類發展破壞地球生態,使多個物種瀕危以至滅絕,故有道德責任介入做保育工作,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派倫(Robert Alexander Pyron)卻認為,物種不時滅絕,是促成進化的「引擎」,亦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故並無所謂的「瀕危物種」,而唯一要保存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就是為了人類能有穩定的將來。
物種豐富易爆病毒
派倫指地球每5,000萬至1億年就會出現一次大滅絕,95%物種消失,科學界認為地球現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今次是由人類破壞動物棲息地所致。他指人類發展農業和工業活動的確傷害了其他生物,不過人類亦是生物圈一分子,故帶來的影響亦是自然一部份,因此保育一些對人類生存影響輕微的生物,除了贖罪外並無太大意義。他甚至進一步指出生物多樣性危害人體健康,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熱帶地區就是致命傳染病如伊波拉、登革熱等的溫床。
他又指第六次大滅絕後物種亦終會一如以往重生,地球不會因個別物種滅絕而變好或變差,這就是進化的過程。對於氣候學家擔心人類對地球造成的破壞將使人類失去水源、食物和棲息地,如大饑荒、氣候難民,派倫指人類應停止污染水道、轉用再生能源、拯救所有最易救的物種和棲息地,但這樣做只是為了未來人類能存活,而非為特定瀕危物種。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