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
打開電腦寫這篇文章之際,剛結束我在澳門永利皇宮為期三天的活動:「如意宴——尋覓消失中的味道」。甚麼是如意宴?甚麼是消失中的味道?不知就裏的朋友可能會問。基本上就是兩股熱情走在同一個方向的故事:吾友Desmond,是法國百年瓷器品牌Legle的CEO兼創意總監,6年前他為品牌開拓了一個中菜高級瓷器的系列,取名為「如意」,希望以藝術、設計和文化,去探討中菜的可能性。Desmond是希望以精心設計的中式餐具呈現美食佳餚,提升中菜的格局。表面是華麗的人生美饌鋪陳,暗地裏懷着遠大的使命感——一杯、一盤、一碟都是一個文化載體,以蘊含中國歷史內涵的食器演繹菜式,把傳統重新雕塑打造,去陳述中菜的故事、去展現中菜的泱泱大度,好讓中菜能跟國際接軌。光有瓷器沒有菜餚,瓷器便沒有生命力。於是,Desmond主動邀請不同食府合作,為這套瓷器設計一套特別的菜單,於是有了「如意宴」。從香港開始,到上海、北京、東京、台北……都跟當地的中菜有了一番探索和互動,至為關鍵的是,讓更多食客體驗到莊嚴食器的威力。
回饋自身飲食文化根源
我在7月書展時推出了一本書,叫做《消失中的味道》,由三聯出版。這本耗了三年多寫成的書,蒐集了26道坊間較為罕見,甚至近乎銷聲匿迹的粵菜菜式故事、相關的廚師示範和訪問,希望略盡綿力,對自身味蕾的根有所貢獻。作為一個專業的食評人,除了中菜,我當然也能寫法國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日本菜……得到的認可也不少,但始終覺得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始終是回饋自己飲食文化的根,內心感到有力量多了。書出版了,四方八面湧來的迴響,包括多位星級米芝蓮大廚向我打聽能否有英文版?讓我知道自己做對了事情。率先跟我做訪問的是《南華早報》,記者Bernice告訴我,文章是當天網站瀏覽量的第二名——真不可小覷讀者對於飲食的深度追求。陸續被訪了好幾次以後,我對於「消失中的味道」必須不再消失的渴求越來越熱切,不斷思考:如何讓這些菜式被更多人吃到,更為廣泛地流傳,有更多文字和口頭記錄?特別是在這個年代,我們可以借助社交媒體盛行的便利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將菜式做出來,讓越多人吃到越好。想起永利皇宮譚國鋒師傅的高超廚藝,想起我吃過好幾場的「如意宴」,靈機一觸,為何不來個三合一?於是就有了此餐宴的誕生。
儘管做的是「消失中的味道」,但我們不打算把老菜原封不動地照做,而是希望擷取每一道菜的原理、概念、邏輯或智慧,重新拆解,以新手法或新食材演繹,因為我們仨一致認為,老菜應該不只能往後看,而是必須可以向前走。這一點由Desmond在我們首次腦力激盪時提出,啟發自陳夢因先生在六十年前提出的一句話:「如果有讀者以為讀了《食經》,就跟足去做就可以弄出好菜,那你就會失望了。我講的是做菜的道理。我不是在講幾匙油幾匙鹽,是講為甚麼要放油放鹽。」如Desmond所說,每一道菜能夠成為經典,一定會有它非常獨特的邏輯、結構和智慧在裏頭。而這些菜式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消失,是因為材料欠缺?或因口味改變?或因工序太繁瑣,或技藝流失?於是,這一次做「如意宴——消失中的味道」,並非只是復刻一些經典懷舊菜,最讓大家感到有趣的是,怎麼理解每一道經典菜的特點,把味道邏輯和品嚐的優點保留,用當代視野來演繹。「如意系列的瓷器為這個主題彰顯了時代、歷史和文化的重量,華麗呈現出粵菜最美的跨時代價值。」Desmond這麼表示。
杏仁茶戈渣贏滿堂喝采
取其中一道菜來說吧,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太史戈渣,就是液體變固體再變回液體的演繹,永遠記得江獻珠老師在書上寫說:「戈渣必須是一口炸的湯」,外脆內軟溶。我們捉緊「一口炸的湯」這個理念,將之演化成「一口炸的甜湯」,變成杏仁茶戈渣。咬開的時候,杏仁茶一湧而出。10月23日中午是此次餐宴的第一場,溫度掌握還未到最佳狀態,感謝大師姐的提點,晚上馬上調整過來,打後每一次都做到一咬開之後,杏仁茶湧出的效果。明明是杏仁茶,又有炸物的香氣,同時一點也不油膩。這一道杏仁茶戈渣當作甜品來上桌,一共有兩顆,第一顆蘸鹽吃,第二顆配上川貝雪梨茶一起吃,贏得滿堂喝采。杏仁茶戈渣固然做得精采,但譚師傅也把川貝雪梨茶熬出了一個高度:清潤柔膩,有雪梨的幽香但毫無雪梨的那股酸味,同時甜度非常低(證明不是用甜味來壓制酸味),難度很高!只做三天的餐宴,當代的粵菜代表人物都來了:鮑魚大王楊貫一以及他的兩位愛徒:富臨飯店總廚黃隆滔和粵菜南天王麥廣帆、大師姐、陳家廚房的陳紀臨夫婦,有前輩們護航蒞臨指教,是幸福的!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