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畫搜魂】血腥恐怖到搞笑諷刺 喪屍87年成長史

【影畫搜魂】血腥恐怖到搞笑諷刺 喪屍87年成長史

【影畫搜魂】
喪屍類型片歷久不死,延續10年前《喪屍樂園》(Zombieland)的《喪屍樂園:連環屍殺》(Zombieland: Double Tap),有喪屍的進化,電影本身亦是西洋喪屍片的演變。多年來,喪屍片題材已層出不窮,除血腥cult另類重口味,亦可貼近主流大眾,甚至能諷刺社會,隱含深層意義。

提起西洋喪屍片,大多影迷會想起「喪屍之父」佐治雷米路(George A Romero)60年代自編自導黑白經典《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其實比《活》片早36年面世(1932)的黑白片《鬼影幢幢》(White Zombie),才是影史首部喪屍電影,主角卑拉洛高斯(Bela Lugosi)正是英國Gothic Rock樂隊Bauhaus名曲《Bela Lugosi's Dead》的主人翁,甚至添布頓(Tim Burton)電影《艾活傳》(Ed Wood)也歌頌這位美國恐怖片著名演員。《鬼影幢幢》的重要性在於創造喪屍和活死人基本形象。主演過多部經典《吸血殭屍》片的卑拉,在《鬼》片中飾演巫師,以巫術製造喪屍替他工作,影片正開啟喪屍片大門,甚至啟發美國音樂人Rob Zombie於80年代組成樂隊White Zombie。

當然,佐治雷米路的《活死人之夜》是喪屍片與文化的碑石作,影片首次引入喪屍撕咬可傳播病毒的概念,賜予喪屍文化無限活力。佐治以11萬美元超低成本獨立拍成該片,大膽以黑人演員做主角,由墳場出現喪屍到困屋鬥的場面都經典,有人將之解讀為對資本主義的嘲諷及包含黑人運動的隱喻,能在恐怖與血腥間探討人性。近年影片還獲4K復修,連美國Criterion亦推出頂級藍光影碟,足證該片拍攝水準及重要地位。

兩年前逝世的佐治,生前一直擔當喪屍片王者,嘗試在拍攝技術及內容作出變化。1978年的《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進入喪屍片的黎明期,大玩逼真血腥化妝,令恐怖片迷叫爽,連意大利邪異導演盧西奧弗爾茲(Lucio Fulci)也隨即挑機,翌年面世《生人迴避》(Zombie),亦將血腥cult玩得極致,成另一重口味血腥經典。《生人勿近》仍獲奉為佐治另一神級典範,年前重拍成《活死人凶間》,Netflix神劇《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今年上架的第三季,以至剛上映的《喪屍樂園:連環屍殺》,都不忘向《生人勿近》致敬。

影迷變信徒 當臨時演員

1985年的喪屍三部曲完結篇《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進入喪屍片黃金時期,死忠影迷變成佐治雷米奧信徒,跟隨偶像一起拍戲,片中大部份喪屍都是由影迷充當臨時演員,他們完全享受片場中大玩血腥內臟道具,殺與被殺。故事最大突破是喪屍獲發現有閱讀及學習能力,劇情不再一味是人類走避喪屍襲擊。

佐治2005年重出江湖再拍喪屍片《活死人地帶》(Land of the Dead),加入電腦特效,喪屍淪為受壓迫者,學懂使用槍械武器反抗。用政府陰謀論包裝喪屍片,帶有強烈政治諷刺意味。現在重看喪屍被軍警視作害蟲濫暴濫殺,別有一番感覺。

自90年代外國網購普及,旺角信和有專賣外國cult片店舖,筆者跟很多影癡一樣,這段日子吸收最多不同年代外國血腥cult電影,入手過不少美國廠牌如Anchor Bay、Elite、Troma等發行的恐怖奇片,其中Troma有《衰仔樂園》(South Park)創作人大紅前自導自演血腥食人族搞笑音樂片《Cannibal! The Musical》,還有重口味搞笑恐怖片《Redneck Zombies》,此片更引來同類由影帶拍攝直出影視市場的低成本製作。

2004年的《笑死人凶間》(Shaun of the Dead),以爽朗英國生活化情節顛覆陰沉喪屍片,帶來新氣象「喪屍喜劇」(Zomedy)。2009年美國的《喪屍樂園》亦注入搞笑元素,醒神MV拍攝手法,令喪屍片更受大眾喜愛。2013年由小說改編的《熱血喪男》(Warm Bodies),搞鬼向《生人迴避》致敬,用喪屍包裝青春愛情,拍得浪漫溫馨。

貼近主流 星光屍殺派對

今年殺出美國導演占渣木殊(Jim Jarmusch)星光熠熠的另類喪屍喜劇《死無可死》(The Dead Don't Die),有標梅利(Bill Murray)及亞當戴華(Adam Driver)扮冷面警察,泰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扮由外星人化身、會拿武士刀的殯儀館館主,還有名歌手Tom Waits扮避世野人,影片貫徹導演一向的deadpan,角色大都冷臉,充滿黑色幽默,甚至透過喪屍諷刺沉淪物質主義的現代人。

相隔十年原班人馬包括活地夏里遜(Woody Harrelson)、謝西艾辛堡(Jesse Eisenberg)、愛瑪史東(Emma Stone)及艾碧姬布絲蓮(Abigail Breslin)再度演出的《喪屍樂園:連環屍殺》,更貼近主流大眾的喪屍喜劇,有關於喪屍如《未來戰士》(Terminator)般進化,也有對喪屍片及流行文化的致敬,猶如另一次熱鬧繽紛務求觀眾開懷的屍殺派對。

血腥代表

《鬼影幢幢》(White Zombie,1932)
最早關於喪屍的電影。美國恐怖片演員卑拉洛高斯,用巫術製造喪屍來幫他工作。

《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1978)
喪屍經典三部曲第二部,粗糙卻逼真的血腥喪屍化妝,驚嚇又難忘的購物中心屍殺場面。

《生人迴避》(Zombie,1979)
意大利邪異導演盧西奧弗爾茲挑機作,將血腥cult玩得極致,其中喪屍隔門插爆女子眼球的場面慘烈又經典。

《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1985)
喪屍經典三部曲第三部,導演拋出新議題,喪屍被發現有閱讀及學習能力,有感情甚至復仇反抗。

《活死人地帶》(Land of the Dead,2005)
佐治重出江湖再拍喪屍片,與時並進加入電腦特效,牽涉政府高層的陰謀。

搞笑代表

《Redneck Zombies》(1987)
另類廠牌Troma重口味搞笑恐怖片,帶起錄影帶製作的低成本血腥cult片製作。

《笑死人凶間》(Shaun of the Dead,2004)
以英國打工仔生活化情節顛覆氣氛陰沉的喪屍片,充滿笑料、動作、親情及友情元素。

《喪屍樂園》(Zombieland,2009)
末世喪屍喜劇,注入搞笑元素,醒神的MV拍攝手法,令喪屍片更受大眾喜愛。

《熱血喪男》(Warm Bodies,2013)
喪屍R愛上曾吃下男子的女友,陷入不知該如何開始的愛情,最後竟然回復人性。

《死無可死》(The Dead Don\\\'t Die,2019)
超級大星陣容玩最另類文藝黑色幽默,批判人性醜惡與資本主義。

末世災難的進化

喪屍與末世巨災在小說、漫畫或動畫,有很大發揮創作空間,也為電影開拓新的題材。《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英國導演丹尼波爾(Danny Boyle)執導的《28日後》(28 Days Later)不算龐大製作,但勝在拍出末世屍殺氣氛,被指比美劇《陰屍路》更早改編美漫《Walking Dead》劇情(雖然丹尼揚言沒有看過漫畫《Walking Dead》)。同年上映的美國喪屍科幻片《生化危機》卻一直拍了8套,越拍越差,簡直是奇蹟。2007年韋史密夫(Will Smith)主演的《魔間傳奇》(I am Legend)也要玩末日喪屍巨災大片,可惜效果未如理想。畢彼特(Brad Pitt)2013主演的《地球末日戰Z》(World War Z),拍攝成本超過2億美元,電腦特效打造喪屍攻入巨大圍牆場面浩大,但整體未算十分震撼,本來今年開拍續集又擱置,喪屍巨片難搞。

融合歷史的進化

不少西洋喪屍片嘗試與歷史事件或人物結合,玩得最多應該是將喪屍與二戰的德國納粹黨給合,挪威拍過納粹喪屍《Dead Snow》系列,去年的美國片《大君主之役》講到納粹德軍恐怖人體實驗,強化喪屍成為殺人武器,有恐怖血腥逼真的化妝,製作是超級認真,可惜是拍得有點虎頭蛇尾,玩得未夠癲喪,令越期待的影迷越失望。忽發奇想,如果有人夠膽拍喪屍黑警,應該甚有睇頭。

《Dead Snow》 (2009)

撰文:張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