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蛙正名? - 楊靜

為青蛙正名? - 楊靜

友人最近要開講座,講香港的抗爭者如何活用悲傷綠蛙Pepe the Frog的形象,將其作為運動的符號之一廣泛運用於反對威權國家的視覺表達裏。悲傷蛙的確是這次運動之後運用最為頻繁的卡通形象,在各處連儂牆的大小海報上,在Telegram你來我往的表情符號上,全都是這隻凸眼的綠色生物。

每次提到悲傷蛙,近年來有在國外居住的人就會有較為負面的反應,因在這幾年的北美及國際政治中,悲傷蛙也是極右翼白種至上主義者愛用的符號。記得還是在2017年,我去荷蘭萊頓大學藝術系參加一次關於藝術與政治的研討會,遇到一位獨立學者,之前是著名的加拿大社會運動雜誌Adbuster的主編。他講演的題目就是抽象符號與政治傳播,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悲傷蛙,據他介紹,這個經常在ACG迷愛去的網絡論壇現身的卡通形象,在2017年就已經是白種至上主義者鍾愛的內行笑話體裁。

他很有創意地把悲傷蛙與俄羅斯至上主義藝術家卡西米爾.馬列維奇著名的《黑方塊》比較,認為兩者都是在不懂其來龍去脈人眼中平平無奇的中立圖像,所以可以在與政治(對於悲傷蛙)而言或藝術(對於《黑方塊》而言)無關的平台無障礙傳播。而支持白人至上主義者則可以視悲傷蛙的廣泛傳播為意識形態的勝利。

符號的意義向來多變,就好像悲傷蛙一開始只是黑白兩色的普通卡通形象而已。誰知被特朗普拿來活學活用,而到了香港又變成同情學生的象徵。經過媒體(《紐約時報》的訪問)、學界的討論,很有可能它的政治外延又會一變。但說實話我是擔心的,如果一開始大家可以說根本不知道它身上的這些沈重包袱還可以沒有顧慮的畫它喜歡它,時至今日,是否還可以這樣置身事外而不考慮文化傳播中它自損八千的傷害。更不必說在遊行中常會見到對於特朗普的愛意表達,這些訊息混雜的政治表達,對急切爭取西方國家支持的香港而言,也許提高了能見度,卻也降低了別人的同理心。比起是否為青蛙正名,想清楚自己和它的距離也許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