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不應犧牲市民自由

智慧城市不應犧牲市民自由

【智在四方】對大部份城市而言,追求科技進步,可謂城市領先的指標,所以近年很多城市都致力研究如何實踐智慧城市概念,例如全速發展5G網絡、金融科技、物聯網、車聯網;加上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技術越趨成熟,使大家日常生活更加快捷方便,這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正面思維。

不過方便的背後,是否百利而無一害?社交媒體的崛起,除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也加速了社會的磨擦,甚至撕裂,我相信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流動通訊的出現,令人類可以無時無刻地互相交流,但亦令社會節奏越來越緊迫,為大家添加壓力,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政府應尊重私隱

香港一場反送中社會運動,加強了香港人對私隱的關注度,尤其是8月中的東九龍反送中遊行,一支智慧燈柱被拉倒、十多支智慧燈柱相繼被破壞,證明香港人生活在自由社會,很多人不願意因為生活的方便,而犧牲了自由;政府在建設智慧城市的同時,是否應更關注及尊重市民的私隱?試想像,生活在一個被監控的城市,缺少自由,就好像缺少氧氣一樣,如此下去,香港很快便會奄奄一息。

一個健康的智慧城市,不能光是一面倒地自動化、智能化,而忽略了人性的一面;當一個政府期望智慧城市能夠為市民帶來便利,執法機構也肯定考慮過如何利用智能化裝置去監控城市,立法機關便需做好把關工作,當掌權者希望利用種種方法,甚至不顧一切地維持社會「秩序」時,請不要讓市民的私隱及自由,成為政治陪葬品。

只有極權國家才會用盡一切方法去監控市民的一舉一動,這絕對是一個自由社會不能容許的。先進社會的領先指標,不只是着重科技如何發達,社會是否自由、體制是否健康、法治是否健全、政府及商業運作是否廉潔,以上種種也會影響排名。很可惜現在香港的一切,似乎正在急速倒退中,誰有能力去撥亂反正?

方保僑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