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當明伯回想,心中都有歉疚的感覺。兩年前,他未曾留意到明嬸日常能力上的轉變,原來巳是認知障礙症常見的症狀。他帶着太太四處求醫,明嬸經醫生轉介到了我們長樂坊—認知障礙症日間中心接受非藥物方式的治療。
我還記得明伯初期陪明嬸來參與我們小組活動治療時,顯得分外緊張。他經常坐在太太身旁,深怕她跟不上活動進度,不停覆述活動內容,又代替明嬸回答治療師的問題。有時,明嬸會覺得厭煩,不想說話;有時,兩人還會因此而爭吵,加深了明嫂遊走多疑等行為問題。
我們特意向明伯解釋:雖然明嬸的病況已屬中後期的退化,但我們不應只看到她的不足,而應重視她的能力。所以,我建議讓明嬸自己從小組活動中,學曉如何運用這些能力,明伯也可考慮暫時離開活動房間,讓明嬸自己試試。萬分不願意的明伯,經過我們再三游說,為着明嬸的緣故,最終同意在門外等候。
我們逐漸發現明嬸上堂時候的情緒好轉亦很投入。參與治療小組後,我們亦開始見到明嬸可以掌握基礎的自我照顧能力,明伯也放下心頭大石,繼續讓團隊們照顧明嬸。
認知障礙症病人需要的是關顧,不足或太多同樣不宜。明伯的個案就屬於太關懷的類別。病人生活上會面對很多困難,但他們其實還有不同程度的自我照顧能力,就讓他們透過訓練盡量保持這份能力,從而緩減退化程度,才是理想的做法,加上醫護或專職醫療人士從旁加以鼓勵,除藥物外,不失是另一良方。
撰文:黃竹坑醫院一級職業治療師周佩珠
逢周一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