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時光】百密一疏的線索

【藍調時光】百密一疏的線索

美國有個愚蠢大意的小偷,入屋行竊後迅速被遞捕,逍遙自在不到24小時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留下甚麼指紋或CCTV諸類線索,而是在離開案發現場之前,小偷心思思用別人電腦上網,log in個臉書,擾攘不夠一分鐘,心裏急着查閱社交平台新鮮事,結果忘了log out而留下了證據。

今年初世界知名的博物館大盜又再落網,歐洲警察恨死的他失手次數不多,他對藝術品的專門知識連法官也感到非常意外,甚至庭審過程中,他會糾正你在指控中的錯誤;經過統計數字他犯案涉足的博物館共有172間,偷來歐洲珍藏的藝術品超過二百件之多,他從不進行任何買賣,所以並不如那些神探所言,穿州過市偵查啥接頭人或有錢有線索的犯罪集團,博物館大盜自身就是藝術品收藏者,上次為了個十九世紀的紙鎮而鋃鐺入獄。十多年前他甚至寫過自傳披露心聲,書作被繙譯成多國語言,突然變成了暢銷書之王。上回大盜敵不過互聯網的魅力,像其他人一樣,居然試着把贓物放上eBay,拍賣樂趣導致全面敗陣。

最近日本東京江戶川區,一個狂迷追蹤少女樂團成員的案子不無令人心寒,狂迷在社交平台上用軟件掃描自拍少女的瞳孔倒影,再利用Google Map敲定或推想她的活動軌迹,狂迷對於市內商店車站建築物逐一搜尋對比,居然掌握了少女真實居所地址,甚至因為光影效果而明確了解少女家宅的擺設,狂迷最終亦實施了襲擊。

誰都想像不了科技世界將會帶來人類多少影響,翻天覆地是不足夠形容的狀態,這些事件不是要讚揚甚麽科技主義的大世界,反之值得思考是簡單不過的「百密一疏」。犯罪證據顯示「成也科技敗也科技」,可以把一宗偽裝罪案用技術改頭換面,但常識缺乏常情欠奉,地球上的法官律師們真箇要忙起來了,誰惡誰大誰正確,就那麼一點點破案線索全賴思想水平,英國科學家提醒,不需要為人工智能取替人類憂心戚戚,暫時仍有三分二的範疇需要「思想」處理,尤其自由思想。正如人臉識別軟件識別不了善惡。
撰文:陳海琪

藍調時光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