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受網媒之邀,要到節目中談談體育與政治的關係。
本來有關體育,我以為自己應該手到拿來,可是收到題目之後卻搜索枯腸,思考了許久許久。特別在近月一連串社會運動之後,只要身為港人,恐怕誰可以都沒可能獨善其身;有運動員聯袂上載「遮樣」證件發聲,也有人在面書寫句下雨需帶傘回家要小心,翌日專頁就消失。政治即眾人之事,體育是社會的一部份,再討論體育與政治「有沒有」關係,好像有點太膚淺。
然後我想到,是否應該談談體育與政治「有甚麼」關係?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希特拉希望透過運動會展示雅利安人是最優等民族,這是政治;1971年,中美兩國進行乒乓外交,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舉措。有關體壇的逆權運動,早前在本欄也寫過不少:拳王阿里為爭取黑人民權拒絕為國出賽、美式足球員加普歷克(Colin Kaepernick)因不滿國內不公制度拒絕為國歌起立,結果遭受愛國陣營鋪天蓋地的攻擊,最後更無班可落;到最近NBA所發生的事情,一切一切,都無法與政治分割。政治放諸體育,可能令後者成為建制的其中一個部份,可以是外交手段,或許作為展示國力的工具;更多的,是雞蛋面對高牆的負隅頑抗。
每當有所謂衝突,或競爭出現時,總見有人以中立自居。
中立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歷史告訴我們,中立,大部份時間都是某些人擔心在表露立場後會引致不良影響的最佳避風港。以睇波為例:球迷網上言論從來凶狠,所以曼聯是「獌」、撐利記的就是「L」、喜歡熱刺就變「熱狗」;不甘被譏,就索性不表態。中立,也可以是勝利球迷的容身之所,誰人勝出,就立馬換上該隊球衣,盡情擁抱勝利,立於不敗之地。
這種所謂「中立」,其實只是攞盡着數的動聽版。這種人,只想參與一場根本不會輸的賭博;事不關己,尚可自稱中立,但發生在自己的家、自己身邊的事,我們其實並沒有這種裕餘。就如體育與政治無法切割,政治與我們的生活亦難以分開;判定立場,只憑二字,這兩個字,叫良知。用良知作判斷,大概就會知道自己的立場了。
多媒體工作者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