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命為公義】
逆權運動爆發超過4個月,官方公佈已有1,300多名傷者向公立醫院急症室求醫,但實際受傷人數相信應遠不止此數。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出,基於在衝突現場擔任義務急救員的觀察,有超過半數傷者不敢上救護車或到急症室求醫,陳沛然相信他們透過不同渠道尋求治療,估計至今有3,000名傷者也不誇張。
過去兩個月公立醫院張醫生(化名)主動接觸Telegram群組,治療不敢正式去急症室的抗爭者。
記者:陳沛冰
Telegram問症 不問傷勢來源
張醫生說,近兩個月自己像化身電台節目的醫生,透過Telegram群組,隔空回答不敢正式求醫的抗爭者傷勢問題,做初步診斷及提供簡單護理建議。張醫生當初主動接觸Telegram群組,是希望為這些抗爭者,從其他渠道提供治療。但他漸漸發現,部份傷者像視死如歸,「佢哋基本上做得呢件事,就冇晒希望,犯法當然唔係問題,死都唔係問題,受傷更加係小嘢。對佢哋嚟講,受傷最煩係痛,令佢哋有啲動作做唔到,但佢哋唔擔心長遠會唔會有後遺症」。
有傷者手持續不能活動數周,可能是骨折,但多次苦勸也不肯治療,張醫生只能透過Telegram了解傷者傷勢有否惡化。他形容有「小朋友」對受傷置之不理,要由「家長」代為聯絡他,詢問傷勢的嚴重程度及如何自行療理。有次他已約好傷者診治時間,但傷者臨時「甩底」。
「呢個係好悲哀,好多都係後生仔女,佢哋其實仲有大把前途,但係對生命嘅熱愛冇咗,或者佢哋覺得,佢哋嘅生命係攞嚟拼搏,甚至犧牲,去換取其他人可能會得到嘅公義,未來會更加好」。張形容這種像打仗時士兵甘願為國捐軀的心態,出現在香港一個個活生生的年輕人身上。
張至今接獲10多個來自Telegram群組,及「朋友的朋友」有關傷勢查詢,包括被打傷、被布袋彈射中身體、足踝扭傷、腳趾骨撞傷致骨折。問症過程中,他只會問與治療直接有關的問題,不會問傷者被誰打或被誰推跌,希望獲傷者信任提供治療。隨着暴力不斷升級,傷者越來越多,他作為醫生心裏很痛,「唔代表我哋認同佢哋(抗爭者)暴力,但係佢哋個心唔係自私,係為咗個社會好,只不過佢哋嘅聲音、做咗好多嘢都無人理,好無助、無奈。」
傷者不信制度 寧棄求醫權利
當日張醫生決定走出醫院幫助受傷抗爭者,因看到8.31晚警察在港鐵太子站內亂打抗爭者,「都已經瞓咗喺地下,你(警察)仲一棍一棍咁毆落去,一定會骨折」。他無法坐視不理,「年輕人為咗我哋受傷,我冇勇氣冇能力去跑,可以做嘅微不足道,就係醫好佢哋」。他深信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會保護病人私隱,若見到有警務人員在醫院內有侵犯病人私隱的行為,一定會阻止;可惜年輕人對社會制度已失去信任,只有猜疑,連運用基本人權到醫院求醫也不敢,「你見到警察咁做嘢,或者𠵱家啲浮屍案,個真理喺邊度?大家都唔會咁易信官方講嘅嘢」。
在衝突現場,陳沛然經常聽到有人說:「唔好上白車。」他說:「你喺現場做一次(急救員),你就知幾多人冇上白車。」曾試過在衝突現場,有一名以往曾爆肺的抗爭者,突然呼吸困難,急救員擔心再爆肺而為他召救護車。他為該抗爭者診斷後認為沒有爆肺,是吸入催淚煙及驚恐,導致過度換氣及呼吸困難,屬過度換氣症候群。該抗爭者經治療後症狀紓緩,其後救護車到場,但該抗爭者擔心被送入公院會被捕,沒有上救護車。
陳說,現場所見被布袋彈等射中身體,而導致皮下出血的大有人在,相信他們不會到公院求診。官方傷者數字一定低估了實況,「每晚點止20、30人受傷,3,000唔係一個誇張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