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位於小西灣海岸懸崖上,有一幅神秘圖案,一直無人知曉,直至去年有人發現,才驚覺可能是香港族群早期生活的印記。政府昨宣佈將三項歷史項目列為法定古蹟,包括黑角頭石刻、又名「北帝廟」的灣仔玉虛宮,及上水的味峰侯公祠,當中黑角頭石刻便是去年10月才發現的古蹟。
玉虛宮及味峰侯公祠同上榜
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長黃偉綸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三個歷史項目列法定古蹟,公告昨刊憲。列為古蹟的黑角頭石刻去年10月由一市民發現,隨後向古蹟辦報告。黑角頭石刻位於港島東區黑角頭的懸崖上,海拔約11米,約160厘米高,260厘米闊,面積與本地最大的東龍洲石刻相若。
該石刻的紋飾為幾何及曲線圖案,與本地的青銅器時代器物及其餘八處已列為古蹟的石刻紋飾十分相似。據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顯示,若透過研究黑角頭石刻與其他石刻在風格及空間上的關係,或能揭示香港早期沿海地區族群興旺的盛況。
另一新增古蹟玉虛宮位於灣仔,又名北帝廟,是灣仔坊眾供奉北帝而建,亦是灣仔早期發展的重要歷史地標。玉虛宮由主建築和兩個偏殿組成,主建築1862年興建,翌年落成,左右兩邊的偏殿原為公所及書院。位於正門的「玉虛宮」三字由當時駐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題。玉虛宮主體前進的正脊及墀頭飾以造工精巧和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脊檁亦刻有廟宇落成年份,於本地傳統中式建築中十分罕見。
第三個新增古蹟味峰侯公祠位於上水金錢,祠堂約建於18世紀後期,是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峰的國學生侯聚裴而建,祠堂由侯的曾孫侯倬雲興建,反映當時族味峰祖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建成後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亦是處理味峰祖事宜的地方。祠堂為典型的「兩進三開間」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進前方築有捲棚頂禮亭,於本地傳統中式建築中同樣罕見。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古物事務監督可阻止對古蹟作任何改動,或酌情規定改動時必須遵守的條件,以保護有關古蹟。
■記者李雨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