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雪山紅艷話花楸 - Daniel-C

【野人周記】雪山紅艷話花楸 - Daniel-C

【野人周記】
10月22日,日本飛驒山脈「岳人聖地」涸澤圈谷下起第一場雪(日本人稱之為「初冠雪」),環峙圈谷的穗高連山群峯一夜白頭,積雪厚達15厘米。這個季節,下雪並不奇怪,但想到一周前才看過朋友在附近遠足時傳來谷中紅葉漫山的實時照片,仍會有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感慨。

另一位山友B本來也計劃今年到涸澤圈谷看紅葉,但因工作安排上的問題,要延後六天出發,結果當然是看不到紅葉,還遇上了初雪,沒有準備冰爪,只好提前下山。涸澤的紅葉植物,主要是薔薇科花楸屬的「裏白七竈」和「高嶺七竈」,裏白七竈更是日本的特有品種,它們分佈於本州中部至北海道地區的高山森林邊緣和山脊線上,奇數的羽狀複葉,通常9至13枚,很容易辨認。日本有不止一種以「七竈」為名的原生花楸屬植物,最常見的,是合花楸,日本人說「七竈」,一般就是指合花楸,常見於城市街頭,用作為行道樹。七竈的名字來由,據稱是因這一屬植物的木材堅硬耐火,丟到竈裏七次也燒不起來,也許只是穿鑿附會,花楸屬植物的木材確是不易燃,樹皮緻密難割裂。北海道函館市在明治時代飽受祝融之災,後來種了不少合花楸作行道樹,以抵禦火勢蔓延。

堅硬耐火 屹立山間

未能欣賞到涸澤圈谷中紅葉的山友B,當然頗為失望。「不如立即買機票飛台灣,應該來得及。」我開玩笑說。其實也不是說笑,雪山登山步道三六九山莊後的一大片花楸林,每年11月初的一片火紅,是雪霸國家公園的其中一道招牌風景。曾經不只一次登雪山,最近一次,主要便是為了看火紅的花楸。台灣具觀賞價值的紅葉植物,面積大至成林的,只有台灣紅榨槭與三六九山莊後方那一片花楸。這片花楸林,是單一品種的巒大花楸,又名台灣花楸,是台灣特有種,跟日本的裏白七竈同科同屬,從巒大山、合歡山、雪山、阿里山到玉山,散落於中部高海拔1,800米至3,200米的地區,惟在三六九山莊後茁壯成林。

從哭坡攀上雪山東峯,遠遠便能看見這片號稱台灣最大片、最美麗的巒大花楸林,今日所見,卻是一連串災難後的結果。1912年一場雷劈引發森林大火,大片冷杉林被燒掉,騰出的空隙,讓花楸群落得以開始壯大發展。2008年12月18日,有登山社隊員燃點狼煙求救,再次引發大火,狠狠燒掉4公頃箭竹與半公頃冷杉白木林,滿山坡的花楸林,慢慢形成。2014年1月另一場莫名大火,再次除去阻礙生長的高密箭竹,更多的陽光,造就有利花楸生長的環境。而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花楸屬植物本身有堅硬耐火的特性,在最近三次大火中,花楸林均只有輕微損傷,最終形成現時這片雪山特有美景。

冷冽絕色 因禍得福

氣溫驟降(最低氣溫約5℃至8℃左右),強勁的冷冽才會造成紅色花青素增加,三六九山莊紅葉最佳觀賞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但壯觀與否,還得看當年天氣。若天氣冷得早,花楸轉紅程度較佳,例如2014年,10月下旬已具規模,滿樹掛彩,染紅三六九草坡;若氣溫一直冷不下來,例如2015這明顯的聖嬰年,到11月寒流還沒報到,這年的花楸,就叫人失望了,寒流抵達時,葉子也早掉光。

高山上有一種常見的風景,稱「白木林」。五雷轟頂,天火焚山,頑強如冷杉與玉山圓柏,也難倖免,遺骨經歷風吹雨淋,樹皮崩落,現出冷白樹幹,縱使歷經百年仍屹立不搖,也只是沒有生命的軀體,壯觀,但蒼凉。惟獨花楸,烈焰中倖存,在日暮深秋、萬物枯寂之際,以艷紅驅散嚴冬降臨前的蕭瑟。因禍得福,時也,命也。

奇數的羽狀複葉,很容易辨認。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